綦江的干流概况

2025-02-25 05:11: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綦江河长220 千米,流域面积7020 平方千米。按河谷地貌及河道特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①河源至綦江赶水镇段为上游,又称松坎河,河长约 80 余千米,平均坡降约13‟,河宽一般30~60 米。②赶水至綦江区城为中游,河长约60 千米,河宽一般60~100 米,平均坡降约1.3‟。赶水以下始称綦江。③綦江区城以下为下游,河长约 70 千米,河宽一般 80~150 米,平均坡降约 0.5‟。 綦江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流域面积大于300 平方千米的支流共5 条:左岸的笋溪河、清溪河;右岸的新站河、蒲河、藻渡河。流域面积 100~300 平方千米的支流共5 条:左岸的郭扶河、杨渡河、东溪,右岸的扶欢河、通惠河。 綦江自发源地至赶水镇称松坎河。自源头向东至胜利乡与发源于韭菜坝的支流相汇,折向东北经蒙渡,至松坎镇。松坎千年古镇,是清代后期綦江上源崛起的小港之一,素称“黔北门户”。咸丰七、八年(1857、1858 年)贵州战乱频发,“各途皆阻,惟松坎尚通川路”。在松坎设有水文站。向北又转西偏北入綦江区境,至赶水镇,左纳杨渡河、右纳藻渡河。
干流。南北朝·齐时称僰(bo剥)溪,亦名夜郎溪;元代称南江;今上游段名夜郎河,长江一级支流。綦江河源,历史以来,一说发源于省桐梓县夜郎坝;亦说发源于桐梓县铜鼓园;1984年12月《綦江县水利电力农机志》确定:“从1:50000地形图上量算,以长度、流域面积、流量比较,则夜郎河(蒙渡-大潭)西源1711.8米高地黄瓜垭分水岭作源头为宜”,即习水县仙源镇黄瓜垭东侧大獐村河坝组河坝为綦江河源。綦江河自西而东流经仙源镇大獐村河源组洞口坝入地下为暗河,于小獐村三元组倒铧洞出流复为明河。至大石村岔口组岩仑岗入桐梓县境,渐转自东而北向,经蒙渡、捷阵、三元、松坎、九店及綦江县赶水、东溪、綦江县城,于江津区杜市镇彭桥入江津区境至仁沱镇顺江(古称僰溪口)汇入长江。綦江河全河长222.3千米,自然落差1535千米,比降0.53‰,流域面积7140平方千米。其中境段长15.8千米,自然落差720米,比降45.6‰,多年平均流量1.34立方米/秒。
松坎河坡降陡、滩险密、河槽浅,常年水深仅30~40 厘米,流速一般2~3 米每秒,河床多大卵石或顽石。船舶行驶,不仅上水拉纤,下水也需利用挽纤控制航速航向,或船工涉水抬船推进,有的河段船体几乎是擦着河床航行。清咸丰年间,老百姓曾创造了一种纯由木板钉合而成的仅见于綦江航运的“软板船”。清同治年间,治理松坎河,解决部分航段运输困难。光绪年间,对松坎至江口数百里水路加以疏浚;并开拓松坎河上游,航线由松坎向上延伸六七十里,直抵新站。民国23 年和民国28 年,分别对桐梓县松坎河段及松坎白石塘至赶水段进行治理。抗日战争期间,松坎河是由重庆经川江、綦江、松坎河水运至松坎,再转贵阳的“筑渝”联运线的组成部分。 赶水镇以下始称綦江,至綦江区城古南镇为中游。綦江过赶水北流约 40 千米,至东溪镇左纳东溪。在东溪设有水文站。复北流,于三江(三溪)镇右纳蒲河,再至綦江县城右纳通惠河。綦江流域中段,以深丘为主,有部分中低山。中下游河段仍然滩险众多。重 7 庆市境内就有滩险127 处,平均约1 千米有一滩险。有两处称为“峒”的特大险滩,乱石堆积,上下游落差大,水流从乱石穿流。其中,羊蹄峒在赶水下游约4 千米,滩长约 1 千米,河底高差 6 米;盖石峒在赶水下游约 13 千米,滩长 500 多米,河底高差7.5 米。
东溪古镇,原名万寿场,有 1300 多年历史,有西汉古盐道天梯、明清穿斗结构吊脚楼民居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
綦江区处于流域腹地,周代属巴国疆域,公元619 年建制南州;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明玉珍据蜀称帝,始置綦江县,至今 630 余年。綦江农民版画蜚声中外,1987 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綦江河过城,北流入江津市境,左纳清溪河。至江津贾嗣镇,有五岔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5566 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97.8 立方米每秒(39 年),水位变幅12.3 米,枯水期水深0.8 米,历年实测最大洪水洪峰流量4930 立方米每秒(1963 年)。过贾嗣又依次左纳紫荆沟、笋溪河。流域面积 1230 平方千米。綦江复北流至仁沱镇顺江村汇入长江。江口段受长江回水顶托,20 年一遇洪水,回水可至江津市五福约45 千米;一般洪水亦达连千子约35 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