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十几年的黄河刀鱼重现黄河口
济南2000年7月4日开春以来,生活在黄河下游的人们惊喜地发现,消失了十几年的黄河刀鱼重新出现在河口一带。这是国家对黄河水实行统一调度带来的生态效益之一。
黄河刀鱼是生长在黄河下游的珍稀鱼类。在河水常流的年代,它们生活在河口一带,每到春天则逆流而上,到济南洛口一带繁育后代。但由于黄河经常断流,这种黄河独有的鱼类已有十几年难觅踪影。据山东省黄河河务局统计,黄河自七十年代开始出现断流,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断流日益严重,1991年至1998年8年中,年平均断流时间达到107天。1997年大旱,使黄河断流226天。断流对生态环境造成恶性循环,黄河沿岸繁衍生息的生物大量减少。
自1999年3月1日,国家开始对黄河水实行统一调度,以确保河水常流。到2000年7月4日,黄河已有489天保持不断流,创造了自九十年代以来的最高纪录。据统计,这一年多来,进入山东段的黄河水最高流量达到每秒700—800立方米,最低每秒100多立方米。
黄河水常流不息,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多年来,由于黄河经常断流,形成了流域性的沙尘天气,每到干旱季节,黄河滩区和沿岸经常风沙弥漫。自去年以来,黄河沿岸的这种气候得到有效改变,即使将在北方不断出现沙尘暴的今年春天,沿河也未出现大的沙尘天气。黄河水质和沿岸地下水位也得到改善。据山东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统计,1997年6月黄河沿岸地下水位为7.38米,遇到了比1997年更大的旱灾,但地下水位却达到6.73米,比1997年上升了0.65米。更令人鼓舞的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黄河河口两岸,出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儿繁衍生息的动植物种类达到180余种。
黄河刀鱼获得“重生”
随着黄河来水连续六年增加,河口地区生态“大补”,当地鱼、鸟和野生植物数量种类大量增加。前几年濒临绝迹的黄河刀鱼,2005年大面积出现。
据东营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自1999年黄河连续6年不断流,加之经过连续4年调水调沙试验,黄河来水连年增加,黄河河道不断刷深,河口段过流能力明显增强。据统计,入海口160公里河道平均刷深1.0米,部分河段刷深超过1.5米,过流能力由2000年的不足2000立方米/秒提高到3200立方米/秒。同时,荒碱地开发步伐加快,耕地面积大幅增加,仅利津县去冬今春就新增耕地面积2.6万亩。业内人士预言,如果黄河保持不断流,河口地区可利用土地还将逐年增加。
同时,连续4年调水调沙试验,给河口地区输送了大量泥沙,使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明显增加,生态系统得到完善。仅2005年第四次调水调沙就使新淤地向海内推进1.6公里,至少新增湿地2万亩。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总面积已达到近20万公顷;鱼类、鸟类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增加。随着湿地面积的增加和淡水水位的上涨,保护区内的鱼类大量增加,濒临绝迹的黄河刀鱼今年大面积出现。鸟类的数量和种类也明显增加,黄河口出现了东方白鹳、丹顶鹤等多种珍稀鸟类,鸟类增加到280多种。
据统计,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内芦苇面积已增加到4万余公顷,野生植物近400种,刺槐林、天然柽柳林大面积死亡现象得到有效控制,总面积开始恢复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