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时孔子认为周朝遵循的那种礼法制度其实与夏朝和周朝所实行的制度有非常大的不同。当时周朝实行的那种制度正好能够验证孔子的思想,所以孔子才会大力推行。再加上当时孔子本身就不认可夏朝和周朝实行的那种制度,认为在这两个朝代实行的制度还并没有得到进步。
孔子当时认为殷商时期人们都是尊敬神的。在商朝的时候,无论是大事小事,人们都会在做事之前进行占卜。而当时的官员手中也握有非常大的权力,尤其是神职人员掌握的权力会更大,但是这些人员在掌握权力的时候并没有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让百姓活得更加幸福,反而这些人员并不尊重人的生命。这明显与孔子当时倡导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他认为在殷商时期的人们都是具有野心并且非常放荡的并没有礼仪廉耻的心理。孔子认为周朝所实行的这种礼数,其实是与夏朝和商朝这两个朝代完全不同的。周朝统治者当时已经会注重人本身的权力了,这对于当时其他这两个朝代来说是一个进步。孔子当时在创建儒家学说之后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他提出的这些思想无疑也是注重人本身。所以从治国理念进行分析,孔子的思想其实是和周朝实行的制度大致方向是吻合的。
周朝实行的制度其实有利于周朝统治者更好的管理国家。要知道当时夏朝只在历史上存在了400年左右,而商朝存在了600年,但是周朝通过这种制度却存在了800年之久。由此就可以看出周朝当时是比这两个国家更加成功的一个朝代。就是由于当时周朝的这种统治理念与孔子的比较相似,所以孔子才开始大力推行周朝的礼仪的。
因为当时候的儒家文化是诞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而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就是西周的末年,所以复古的话当然会复周礼。
因为周礼最符合儒家思想的行为规范,所以会选择复兴周礼。夏商的礼仪就不太合适
因为孔子他老人家看不上夏商两代,他觉得夏朝人愚昧,商朝尊神,根本不看重人,本身只有周朝才是重礼的。其实我觉得儒家之所以遵周礼还是因为孔子他老人家是鲁国,如果是周朝的诸侯国,周朝的繁华让孔子心向往之。
要是儒家想复夏商礼仪,没有文献作支撑,谁信呀。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①;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②。文献不足故也③,足则吾能征之矣。”
意思就是就是夏商两代的礼仪,即使孔子能说出来,也没人给他作证呀(即使是夏商国君的后代杞宋)。就是因为连篇像样的文献都没有,否则孔子早就能给它们作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