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的宫廷舞蹈也称为高棉古典舞,不仅具有象征作用,而且体现了柬埔寨优雅的传统价值观。在柬埔寨古代,柬埔寨的艺术文化与传入的宗教有密切的关系。柬埔寨的宗教信仰要追溯到国家成立以前,柬埔寨的原始居民信奉拜物教和精灵崇拜,崇拜对象既包括河流、大山,也包括鸟、兽。大约在公元1世纪,古老的印度文化传入柬埔寨最早的扶南王朝,柬埔寨在原有土著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印度文化,因此当地深受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尤其是印度传入的婆罗门教。公元6世纪后的真腊王朝时期,柬埔寨已经成了东南亚佛教的中心,在这个造就了吴哥灿烂文化的时期,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互相交替,都非常兴盛。在阁耶跋摩七世统治时期,国王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兴建了大量庙宇,重修了吴哥城,可见当时人们对佛教的崇拜和信仰。在柬埔寨的舞蹈艺术中,自然无法抹去宗教的影子,从宫廷舞蹈中就可以看出角色的演绎和姿态造型方面都是以宗教的各类形象为原型的。这些宗教信仰也奠定了高棉舞蹈文化的雏形,古典宫廷舞蹈逐渐形成。吴哥时期,高棉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舞蹈艺术繁荣,宫廷和寺庙里养了一大批舞蹈家和乐师,而舞蹈家的地位如女神般尊贵,如今在柬埔寨举世闻名的吴哥窟里仍然能看到非常多阿普萨拉女神舞姿浮雕,这些雕像体态优雅、美丽动人、栩栩如生。
柬埔寨的宫廷舞蹈来源于印度的宫廷舞,在许多印度神话中,传说有专为神仙跳舞的仙女。阿普萨拉就来源于印度神话,阿普萨拉舞是柬埔寨宫廷舞蹈的核心,是高棉人的传统舞蹈,音乐欢快,舞姿美丽动人。阿普萨拉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世纪。在吴哥,许多寺庙的墙上都雕刻着佩戴金色头饰和穿着裙子翩翩起舞的舞者。据估计,12世纪,柬埔寨宫廷里约有3000名阿普萨拉舞蹈演员,她们用无声的动作和手势讲故事,她们微微一笑,从不开口。柬埔寨的宫廷舞蹈有一整套表演手势,所有的舞蹈表演者都是从小经过严格训练的,舞者除了需要独具天资和美貌外,无一例外都需要有一双灵活优雅的双手。高棉古典舞蹈的训练与芭蕾舞训练一样,它需要多年的实践和基础的训练。高棉古典舞蹈与观众的交流方式是复杂的,手臂和手的位置不同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例如,表示笑或飞行的手势,这些手势不同方式的运用取决于不同类型的角色。除了手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外,华丽的服饰也能具体地体现意义。高棉古典舞一直与宫廷密切联系,在加冕、婚礼、葬礼等传统的皇家仪式上演出。历史悠久的宫廷舞蹈不仅是柬埔寨的艺术瑰宝,也是全世界文化艺术中的璀璨明珠。
柬埔寨王室一向重视文化艺术,19世纪,安东王继位后,复兴了当时濒于消亡的宫廷舞,并对它进行了改革,在原有的神圣、端庄的基础上,消减了僵硬的部分,突出了柔软和纤巧,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柬埔寨古典舞更柔美优雅。后来的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也对宫廷舞蹈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西哈努克亲王从小就生活在宫廷之外的乡村,他一直都非常热爱艺术,在他的生活中也少不了对音乐、舞蹈、萨克斯和电影的学习,他还是一名出色的作曲家、摄影家。西哈努克的母亲尼亚里丽王后和大女儿黛维公主都曾担任过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团长,西哈努克的母亲西索瓦·哥沙曼·尼亚里丽是柬埔寨宫廷舞蹈发展中一个重要人物,19世纪中叶,她支持高棉艺术和舞蹈的发展,20世纪中期,她不仅促成了高棉传统舞蹈研究的复苏和发展,而且还帮助宫廷舞蹈推广和宣传。西哈努克亲王的大女儿帕花·黛维公主对古典舞蹈表演具有极高的造诣,她在剧团中常常扮演仙女、王后和公主等重要的角色,她的舞姿优美动人,在手势和眼神上的细腻传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戴维公主还是王家芭蕾舞团的舞蹈编导,数十年来也一直为王室管理芭蕾舞团,公主的母亲是著名的芭蕾舞演员甘霍,公主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国王西哈莫尼从小聪颖好学,不仅与姐姐学习柬埔寨的宫廷舞蹈,还将宫廷舞蹈与法国芭蕾结合起来。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不仅在宫廷舞蹈的修复上作出了努力,还不断地向世界展示这门有魅力的艺术。柬埔寨历来与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在1957年,应中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西哈努克亲王带着柬埔寨皇家芭蕾舞蹈团73人到中国演出,西哈努克特地让“柬埔寨的明珠”,当时年仅14岁的帕花·戴维公主和她的弟弟卡朋王子表演,这次访问表演了柬埔寨传统的《仙女舞》、《扇舞》、《雄鸡舞》以及神话传说《黑猴与白猴的战斗》等作品,当时中国文艺界还对戴维公主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1960年,西哈努克亲王再次带着皇家芭蕾舞团15名演员到中国访问,1963年又带着舞团30人到中国,包括他的女儿戴维公主,舞团表演了《仙女舞》、《神仙欢乐舞》等经典作品,西哈努克亲王家族为保护和发展柬埔寨的舞蹈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柬埔寨皇家芭蕾舞团多次访问世界各国,为世界人民表演,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向世界展示了柬埔寨璀璨的艺术瑰宝。
柬埔寨保留至今的传统宫廷舞剧目有《百花园中的仙女舞》、《祝福舞》、《扇舞》、《蝴蝶舞》、《剑舞》等,而在舞蹈剧中的宫廷舞还有《罗摩衍那》、《黑猴与白猴的战斗》、《伯雷阿·金纳凤的神话》、《雷木·爱索与莫尼·麦卡拉舞》等。柬埔寨的许多宫廷舞蹈也来源于戏剧史诗,如《摩诃娑罗多》。这是在公元4世纪时形成的古印度大型叙事诗,其中包括克里希纳神的故事《哈里万夏》和印度教的经典故事《巴嘎道吉塔》等,它们都被称为印度教神话的源头,这一史诗描述的不是普通的王室内部斗争,而是显著对立的两类统治者间的斗争,以不断抗争恶势力,谴责恶势力对人民的伤害,坚持为正义力量战争到底为内容,表达人民希望由比较贤明的君主而不是暴君统一天下的愤怒情感,这部作品以各种艺术形式传播至东南亚,同时也对当地文学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柬埔寨宫廷舞蹈的伴奏乐器以黄铜面锣、木琴和银铃为主,以弦乐和五声音阶的芦笛为辅,其中弦乐大众性强,芦笛乐是宫廷舞蹈的重要乐曲之一。聪颖的柬埔寨人民用不同的乐曲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这些乐曲会在不同的节日中使用,如节奏欢快、活泼的乐曲适合在欢乐的节日中使用,而节奏平缓、悲凉的乐曲适合在痛苦的场景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