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蓟镇的长城构筑范围及过程是什么?

2025-04-07 21:38:0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蓟镇段长城,控制东北至山海关,大宁(即辽代中京大定府)至古北口,阴山至居庸关,由塞外通北京的大道,直接岁正担负着拱卫京师的任务,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明代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修筑这段长城,成为万里长城中最坚固、最完善的一段。

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命徐达修建了居庸关和山海关。洪武、永乐年间,明国势鼎盛,山海关、居庸关之间的长城尚未显出其重要性。自朱棣调整北部边防后,这段长城已成为防御前沿。但正统以后均未予重视。直到嘉靖二十七年(1548)才开始建镇。时兵部上言:“大同之三边,陕西之固原,宣府之长安岭,延绥之夹墙,皆据重险,唯蓟独无。渤海所(今北京市怀柔西北)南,山陵东,有苏家口,至寨篱村七十里,地形平漫,宜筑墙建台,设兵守,与京军相夹制。”明世宗同意修建。穆宗隆庆二年(1568),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今北京市昌平)、保定练兵事。次年,改任总兵官,他认为,“蓟之地有三:平源广陌,内地百里以南之形也;半险半易,近边之形也;山谷仄隘,林薄蓊翳,边外之形也。”嘉靖以来,蓟镇边墙虽修,但墩台大都未建,总督谭纶、总兵戚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认为,“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携雀穗皆瑕。比来岁修岁圯,徒费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隆庆五年(1571)秋,敌台建成。戚继光又请募浙兵3000人至,“用倡勇敢”。敌台建成后,“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连接。”“蓟门守甚固,敌无由入,尽转而之辽。”

蓟镇长城的位置:东起山海关,经喜峰口、古北口,慕田峪到居庸关东北的四海冶,大致沿燕山山脉构筑。从慕田峪东北至八达岭段有两道平行的城墙,北墙经四海冶,南墙经黄花镇。在重要地段筑有高耸的雄关或数道纵深的边墙,全长660多公里。

山海关:以山海关城为主体,在关城四周有北方的北新罗城,东北的北营城,东方的东罗城,南方的新罗城,西方的西罗城,组成了辐射式环形城堡群,以拱卫关城。城东2公里处还筑有威远城,作为前进据点。为控制关城和渤海边的地段,并筑有宁海城和海岸边的老龙头。老龙头由大石砌成,高9.4米,伸向海中。山海关城呈方形,城周长4.7公里,城墙高14米,城墙顶宽7米,均以城砖包砌。四门均有双辩卜层城楼,城楼上均开设有红板箭窗。东山门有高大的瓮城,城池周围筑有烟墩、边堡等防御设施。城北4公里山上有角山关,筑有石城,高约5米,周长96米,可掩护山海关的左侧,防止敌人沿山而下进攻山海关。山海关设计周密,构筑坚固,史称为“天下第一关”。

古北口是蒙古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但山势低缓,地形复杂,故前后共筑有三道边墙,以加大防御纵深。

蓟镇辖有山海、抚宁、开平、密云等21个卫和宽河、潮河等3个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