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礼记》中记载,古代天子在十二月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在所祭祀的神灵中,有“水墉”神,认为水墉神能够使水土归其本位,不为祸人间,“水墉”神是城隍神的原形。最迟到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记载。
据《南史·邵陵携王纶传》中记载,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王纶到郢州,多次碰到怪异的事情,想祭祀城隍神以得其护佑,将要烹牛之时,一条赤蛇从牛口中钻出。
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扩展资料:
城隍庙结构:
1、仪门
仪门是过去官衙的第二道正门。仪门前面有二副对联。一副对联的上联是:阳世之间积善作恶皆由你;下联是: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在阳世,你生活中,做好事或者做坏事,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2、大殿
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
3、元辰殿
元辰殿:又称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
元辰神灵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隍庙
最初的“城隍”不是神,而是指城郊外面的护城壕。“城隍”最早的含义是由水庸衍化而来的。《礼记郊特性》有载:“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郑玄注:“水庸,沟也。”古代人最早信奉的护城沟渠神是“水庸神”,以后逐渐演变为城郊的守护神,即城隍神。城隍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 他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 护国保邦”之神,说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
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庙。后来,城隍庙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他的作用,屡次予以加封。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城隍夫人。城隍本来是没有姓名的,自宋代后,城隍便被人格化了,多将殉国而死的忠烈封为本城城隍。《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交州人呼为苏城隍。”上海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老爷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秦裕伯。据说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孙,元末进士,他在上海一带很有威望,明太祖多次请他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加以拒绝。他死后,明太祖下诏说: “秦裕伯生前虽不为我臣,可死后要为我主城郭、守疆土。”于是便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人格化的城隍多以属地名人为主,如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等等,郑州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爷是纪信 ,不一而足
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已有960多年历史。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3年(1370)年又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因此旧时凡县州府治所在地均有城隍庙。历代封建王朝将祀城隍列入祀典,多为求雨、祈晴、禳火之事,有所谓“神之亲民者莫如城隍,犹官之亲民者莫如守令。”自明代起,每月塑望,知县率官僚属前往行参谒礼,新官到任前一天须宿于庙,翌日清晨着常服首祭城隍。
清咸丰年同治间遭毁复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年)加封号并赐“海昌绥佑”匾颁。初建时有正殿、前轩、寝殿。东西两庑。仪门大门各三槛,东北为火神殿,规模颇大,为盐官地区主要胜迹之一,现尚存前轩、正殿、寝殿、火神殿、雷神殿等,1982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自2002年4月起对其进行了修复。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人张说、李德裕、李阳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献记载。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则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高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诏去封号,只称“某府或某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庙不得杂祀其他之神。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所以他对土地庙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极为崇敬。明孝宗年间(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陈文龙(1232—1277)被封为福州城隍爷,其从叔抗元英雄陈瓒(1232—1277)被封为兴化府城隍爷。
城隍庙里的塑像与配神一般是:正殿之中祀奉城隍大神,两旁分列八大将、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钟鼓神以及十殿阎王、十八司等地狱塑像,府城隍庙里则有更多的配神。
城隍庙里挂有“纲纪严明”、“浩然正气”、“护国庇民”、“我处无私”、“节义文章”、“发扬正气”等匾额,还有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等楹联。这些匾额与楹联的核心是歌颂城隍爷的功和德,劝人行善不作恶。此外还有石碑、石刻等,这些文化古迹是城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夫人妈的生辰以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这些庙会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
最初的“城隍”不是神,而是指城郊外面的护城壕。“城隍”最早的含义是由水庸衍化而来的。《礼记郊特性》有载:“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郑玄注:“水庸,沟也。”古代人最早信奉的护城沟渠神是“水庸神”,以后逐渐演变为城郊的守护神,即城隍神。城隍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 他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 护国保邦”之神,说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
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庙。后来,城隍庙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他的作用,屡次予以加封。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城隍夫人。城隍本来是没有姓名的,自宋代后,城隍便被人格化了,多将殉国而死的忠烈封为本城城隍。《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交州人呼为苏城隍。”上海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老爷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秦裕伯。据说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孙,元末进士,他在上海一带很有威望,明太祖多次请他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加以拒绝。他死后,明太祖下诏说: “秦裕伯生前虽不为我臣,可死后要为我主城郭、守疆土。”于是便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人格化的城隍多以属地名人为主,如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等等,郑州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爷是纪信 ,不一而足
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已有960多年历史。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3年(1370)年又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因此旧时凡县州府治所在地均有城隍庙。历代封建王朝将祀城隍列入祀典,多为求雨、祈晴、禳火之事,有所谓“神之亲民者莫如城隍,犹官之亲民者莫如守令。”自明代起,每月塑望,知县率官僚属前往行参谒礼,新官到任前一天须宿于庙,翌日清晨着常服首祭城隍。
清咸丰年同治间遭毁复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年)加封号并赐“海昌绥佑”匾颁。初建时有正殿、前轩、寝殿。东西两庑。仪门大门各三槛,东北为火神殿,规模颇大,为盐官地区主要胜迹之一,现尚存前轩、正殿、寝殿、火神殿、雷神殿等,1982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自2002年4月起对其进行了修复。
最初的“城隍”不是神,而是指城郊外面的护城壕。“城隍”最早的含义是由水庸衍化而来的。《礼记郊特性》有载:“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郑玄注:“水庸,沟也。”古代人最早信奉的护城沟渠神是“水庸神”,以后逐渐演变为城郊的守护神,即城隍神。城隍是神鬼世界中的一城之主, 他的职权范围相当于人世间的县官。道教把城隍当做“剪恶除凶, 护国保邦”之神,说他能应人所请,旱时降雨,涝时放晴,保谷丰民足。
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公元239年就有了城隍庙。后来,城隍庙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城隍虽属道教之神,但历代帝王却多重视他的作用,屡次予以加封。后唐末帝李从珂封之为王;元文宗又封及城隍夫人。城隍本来是没有姓名的,自宋代后,城隍便被人格化了,多将殉国而死的忠烈封为本城城隍。《宋史·苏缄传》记载:“缄殉节于邕州,交州人呼为苏城隍。”上海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老爷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秦裕伯。据说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孙,元末进士,他在上海一带很有威望,明太祖多次请他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加以拒绝。他死后,明太祖下诏说: “秦裕伯生前虽不为我臣,可死后要为我主城郭、守疆土。”于是便封秦裕伯为上海城隍。人格化的城隍多以属地名人为主,如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等等,郑州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爷是纪信 ,不一而足
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已有960多年历史。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3年(1370)年又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因此旧时凡县州府治所在地均有城隍庙。历代封建王朝将祀城隍列入祀典,多为求雨、祈晴、禳火之事,有所谓“神之亲民者莫如城隍,犹官之亲民者莫如守令。”自明代起,每月塑望,知县率官僚属前往行参谒礼,新官到任前一天须宿于庙,翌日清晨着常服首祭城隍。
清咸丰年同治间遭毁复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年)加封号并赐“海昌绥佑”匾颁。初建时有正殿、前轩、寝殿。东西两庑。仪门大门各三槛,东北为火神殿,规模颇大,为盐官地区主要胜迹之一,现尚存前轩、正殿、寝殿、火神殿、雷神殿等,1982年2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自2002年4月起对其进行了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