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对联

2025-04-04 10:30:1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1934年,国学大师、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教授主持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在国文试卷上加了一道对联题,出联是:“孙行者”。
  此题大出众考生意外,许多考生只好胡对一通,有对“猪八戒”的,有对“唐三藏”的,甚至有人一气之下对了个“王八蛋”。
  一位名叫刘子钦的考生对了个“胡适之”,得了满分。胡适之即胡适,当时是大名鼎鼎的文化名人,此对中,“胡”对“孙”为谐音借对,暗指猢狲。
  还有一个对“王引之”的,也得了高分。王引之,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高邮人,与其父王念孙世称“高邮王氏父子”。
  但陈寅恪的标准答案据说是“祖冲之”,这副对联是“孙行者;祖冲之”。
  好一个千古绝对!“祖”对“孙”,姓氏对姓氏,又是辈分上的名字对;“冲”对“行”,动词对动词。“之”对“者”,文言虚词相对,真乃天造地设,无懈可击。有好事者为此题了两句诗,日:天生一个孙行者,地生一个祖冲之。
  陈寅恪先生主考出对一事,未料竟引发了一场风波。当时很多人议论纷纷,指责陈先生要学生做对子是复古,开历史倒车。陈寅恪只得出来答辩,指出做对子最易测试学生对中文的理解程度。一副对联寥寥数字,但已包含有关词性的知识,以及平仄虚实的运用。

  1925年,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一次,在研究院的学生聚会上,陈寅恪作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康有为有“南海圣人”之称,是梁启超的老师,各位学生不就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吗?而王国维是溥仪的老师,你们现在也是王先生的学生,岂不就跟溥仪是同学吗?同学们一听高兴得不得了。

  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学时,为躲避日机空袭时常要“跑警报”,他为防空洞作了一副对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见机者,见飞机也;入土者,进防空洞也。自然中见妙用,戏谑中见达观。

  1955年前后,陈寅恪在中山大学有一段难得的“风和日晴”的岁月,不但能潜心学术研究,还有“余兴旁及音乐戏曲”。是年春节,他撰一副对联:“万竹竞鸣除旧岁,百花齐放听新莺。”联句工整自然,可看出他的心境比较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