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由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是指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
西柏坡精神的主要内容包括:
永不停步,将革命进行到底;执政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务必”,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团结高效,加强党的集中统一。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教育全党要经得起新的历史阶段的考验。它的实质是巩固和加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地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西柏坡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扩展资料:
现实意义:
西柏坡精神是党和人民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西柏坡精神是部生动的教科书,应当认真学习,温故知新,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示,获得力量。
虽然物质技术条件比革命战争年代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艰苦奋斗干革命的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精神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柏坡精神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报告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全会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及其主要途径。决议指出,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五种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是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其中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被引导着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这样,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与之相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就是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这样的认定,实际上就是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任务提出来了。
党制定和执行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会议决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会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国民党军队主力已经被消灭的情况下,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解决剩下的国民党军队的方式有天津式、北平式、绥远式。
新中国成立前夕,鉴于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毛泽东指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求全党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创业精神等多种革命精神,但这些革命精神的精髓只能是实事求是,是实事求是在不同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