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貌与印度野牛极相近似,但额部相对较宽平,两角间额顶高较宽,这就是大额牛名称的由来。
大额牛体毛呈黑或深褐色,四肢下段为白色。体躯高大,肌肉沿肩部隆起至背中央,丰满厚实,角向两侧平伸后略向上弯,四肢短劲,蹄小而结实。体型较印度野牛小,成体体重650~1000kg左右,体长2.5~3.3m,尾长0.7~1.05m,肩高1.65~2.2m 。雌雄均具粗扁并向两侧平伸的中长锐角。额部灰白色不著,多呈沙棕色。肩部略微隆起,背脊稍凸,故站立时肩部略高于胃部,体毛短稀,呈油亮褐色,唇、鼻的灰白色浅淡;无明显的暗褐脊纹;颈下有被粗长毛覆盖的肉垂;尾相对短粗,尖部被毛较篷松;四肢短健,肘、膝以下呈污黄白色。栖息于林缘灌丛,草地、疏林下,群居,具嗜盐心性。
有牙齿32枚,其中有门齿8枚,上下臼齿24枚,无犬齿。上颚无门齿,只有齿垫。胃分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等4室,以瘤胃最大,反刍。蹄分两半。 曾养志等(1979)报道了大额牛的描述和染色体研究结果。单祥年等(1980)首次对雌雄各1头大额牛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额牛(bos frontalis)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结构均不同于黄牛(bos taurus)和野牛(bos gaurus),三者染色体数目(2n)分别为58、60和56条,在常染色体中黄牛没有近中着丝点染色体,野牛有两对,而大额牛有一对;三者的性染色体均为近中着丝点染色体,染色体的臂数相等,均为62条。因此认为大额牛不是野牛的家养型,也不可能是野牛和黄牛的杂交后代,而是牛属的一个种,与Wallker获得一致结果。雷初朝等认为黄牛的性染色体I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而1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多态性,有中、亚中和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北方黄牛多为中部和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南方黄牛多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中原黄牛三者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