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快与慢并不是相对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多角度来辨析快与慢的关系,以国家发展为例子作说明。
正文:
中国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尤其在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使每个人都很拼,像上满了弦,与之相比,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她的民众却像生活在慢镜头里。
在很多人眼里,德国人做事的风格太慢了,有熟悉德国情况的朋友总结:如果中国人走路遇到障碍物,一般是选择绕过去或跨过去,因为这样处理比较快;但德国人遇到同样的情况,则是掉头回家,画一个星期的图纸,再花一个星期准备材料工具,最后再回来把障碍物拆了。
太严谨了就会“慢”。为了降低交通事故,在德国,市区限速20,村道限速30,这速度还拼不过国内的电动车。在德国,普通民众一年工作只有187天(每周工作四天),平均一天工作时间为7小时,周末了超市都休息,没有996的工作,但好像德国的发展速度也不慢。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国家,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不到八千三百万人口的德国竟然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这确实值得深思。
慕尼黑(宝马汽车总部所在地)、汉堡(空客公司的三个客机总装中心之一)、斯图加特(奔驰和保时捷总部所在地)、沃尔夫斯堡(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都是赫赫有名的工业重镇。“精准的德国工艺”使德国人很慢,但使德国很快,要知道,德国是在二战之后千疮百孔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当时连基本的劳动力都缺乏,需要从土耳其输入大量劳工从事基础建设。
德国的经济不玩虚的,她的习惯是先总结出一套方法或模式,或者叫作工具包,然后严格执行,所以看似“慢”,实则“快”,这使德国的发展走向了体系化,而不是靠盲目的高速。今天,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
德国的情况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基础科学和技术创新是很慢的,但只有这方面有所突破,才能为以后的爆发性增长奠定基础。有时候捷径不是没有,但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那不过是一段弯路。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辩证关系,快与慢也不例外。刻钟里,时针和分针按着各自的角速度行走;音乐中,激昂和悠扬的曲调表达着兴奋与深情;赛场上,进攻和慢打都是一种策略。在我们所能发现的事物中,快与慢是发展的必然,它们互相充斥着,各自展现着迥异的一面。
在这个物欲纵横的时代,“快”便成为人们疯狂追求的对象,用瞬息万变来形容这个世界当真不错。因为快,我们进入有史以来科技发展最快的时代;因为快,所以我们没有空放自己的假,不能让那张满弓暂停发箭;然而,在古代,因为慢,生产力水平的低下,限制了生产的速度;因为慢,交通工具的不便,玄奘需经历好几年漫长的步行方能到达印度。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只能发现“快”给我们带来益处。确实,工业时代的生活节奏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成了人们心中不落的太阳,炙烧着每个人的心。这就是发展的必然。人们都太害怕虚度年华和碌碌无为,人人都在追寻着勤奋的原则,不断奋斗生怕会有落伍的一天。但是现在,一场新的提倡“慢”的革命正在全球悄然兴起。这场革命,是由无数厌倦了忙碌日子的人们发起的,他们希望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这也是发展的必然。人生就是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在快慢的巡回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快与慢的辩证关系也许就体现在此吧!
有人问,快与慢之中就没有个轻重缓急之分吗。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非常害怕自己的影子。他每天都不停地跑,可是无论他跑得多快,他的影子总是在他身后。没过多久,他竟然力竭而死了。其实要甩掉自己的影子很容易。一位老者缓缓地说,“只要找片绿萌坐下来歇歇就行了。”听了这个故事,我们应该会悟出些道理,那就是,没有绝对的快慢。生活纷杂错乱,我需要找到平衡点。节奏快时,便任由它快吧,便调整自己的步伐,尽情挥洒,让心灵彻底地狂欢一下;节奏慢时,便任由它慢吧,便放松自己的心情,自由舒缓,让心灵舒服地休息一下。不必奢求什么,不必追逐什么,也不必放弃什么,我只做平凡快乐的我,我只过快慢由己的生活。慢生活?切勿望文生义!慢生活绝不是特意地放慢了生活、工作的节奏来修复那疲惫不堪的身心,慢生活应该是以一种健康的心理态势。快生活,是在客观条件和要求下为理想而奋斗的方式。它们各有千秋,同等分量。 生活亦快亦慢,有快意,也有悠闲。快,白驹过隙,惊鸿一现。而慢,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快和慢,是两种速度,两种节奏,它们并不冲突,正如整齐和凌乱,感性和理性,宁静和喧嚣,妥协和抗争,主流和另类,是彼此依存的,缺少了谁都不会完美。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们有时也应该骑骑自行车,慢慢看过周围的风景,才不会迷失在速度的快感,让我们以为只有一种角度一个方向一处目的地。记住,快速是一种高效率,缓慢也是一种速度
没意思。又没悬赏分
还要10000字以上。
花那么长时间打给你,我脑袋被门挤了吧。
胜地凉
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