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蚜在浙江、广东和福建等地每年发生10~20余代。在广东和福建,以成虫越冬;在浙江黄岩和四川金堂地区,以产在枝干上的卵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卵孵化为无翅若虫,为害新梢嫩叶,成熟后即胎生若蚜,继续繁殖为害。每头雌蚜能胎生若蚜5~68头,最多达93头。橘蚜的发生随地区、年份与气温的不同而异。天气干旱,气温较高,蚜虫发生早而重;雨水多,气温低或温度过高,均不利于蚜虫的发生。橘蚜繁殖最适宜温度24~27℃,故春、夏之交及秋季数量最多,为害严重。如遇寄主不适宜或虫口密度过大,即有大量有翅胎生雌蚜发生,迁飞到其他条件适合的植株或寄主上繁殖为害。有性橘蚜于秋末、冬初出现,交配产卵越冬。若虫经4龄变为成虫,繁殖1代需5.5~41.9天,平均10.6天。成虫寿命一般为5.7~28.5天,最长达49天。已发现橘蚜的天敌有瓢虫、草蛉、食蚜蝇、寄生蜂和寄生菌等。捕食橘蚜的瓢虫有七星瓢虫、六斑月瓢虫、四斑月瓢虫、双带盘瓢虫、黄斑盘瓢虫、异色瓢虫、纤丽瓢虫、隐斑瓢虫和稻红瓢虫等70余种。食蚜蝇有短刺刺腿食蚜蝇和巴齐食蚜蝇等20余种。寄生蜂有橘蚜蚜小蜂、蚜虫跳小蜂和黄腰跳小蜂等。蚜茧蜂有棉蚜刺茧蜂和印度双瘤蚜茧蜂等近30种。另外,还有草蛉14种,蜘蛛100多种。
瓜蚜在华北地区年发生10余代,长江流域年发生20~30代,以卵在越冬寄主上或以成蚜、若蚜在温室内蔬菜上越冬或继续繁殖。春季气温达6℃以上开始活动,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代后,于4月底产生有翅蚜迁飞到露地蔬菜上繁殖为害,直至秋末冬初又产生有翅蚜迁入保护地,可产生雄蚜与雌蚜交配产卵越冬。春、秋季10余天完成1代,夏季4~5天1代,每雌可产若蚜60余头。繁殖适温为16~20℃。北方超过25℃,南方超过27℃,相对湿度高于75%,不利于瓜蚜繁殖。北方露地以6~7月中旬虫口密度大,为害最重,7月中旬以后受高温高湿和雨水冲刷,瓜蚜为害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