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历史中,明朝当时为啥没有掌控西域?

2025-04-27 21:58:5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西域地区一直中原王朝力求控制的区域,如强汉盛唐,但是最为汉族所建的最有一个封建统一王朝明朝,却一直没有完全掌控西域,这是为何?


当然从历史记载来看,明朝还是对西域地区有些影响的,朱元璋言西藏地区“闻西番归附已久,未闻其赋”强调“民之有庸,土之有赋,必不可少”明史载明朝“西据吐蕃”,这一点,连篡改明朝历史的大清朝也是承认的,但有一点必须要说明,不能说明朝有人到外兴安岭考察了一下,东北一大片就划到明朝版图,在哈密设了个卫所,新疆就划入明朝版图。


但是一定要记住,什么叫实际控制,就是你有认命官吏,管理这个地方,能发布政令,而且当地能执行政令,这个才是实际控制!郑和下西洋,南亚非洲各国都有册封,那么是不是这些国家都是我们的呢?明显不是啊,实际上,明朝能够有效管理的领土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长城以内,现在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的。


相比之下明朝和之前的朝代最大的不同就是,西域对于整个帝国来说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了,简单来讲就是没需求,东西交流从陆上转到海上,中外都是,明朝经济重心转到江南,而不是中原秦陇,这就导致没人肯从江南来谁肯到西北,不适应,没利益驱动,西域的战略地位是因为有河西走廊,那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商道,但到明朝时期丝绸之路在西域以西断了,西域也就失去了战略意义,而且那地方不适合农耕,没法解决军队吃粮问题。


在明朝时开始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外的封闭,汉、唐时维护陆上丝绸之路其实是要耗费大量国家财力的,很多时候明面上的收益甚至不及投入,但又是必须的,因为这是那时的唯一对外交流窗口。到宋时,海贸发达,陆上丝绸之路自然而然地衰退了。这也是宋对西北土地没有强烈需求的重要原因。而到了明,陆上对外的窗口被封闭了,大明的失误是郑和下西洋可以引领大航海的,再让民间持续跟进参与,单单政府为了政治目的,海路贸易不可持续。


从军事角度来看,明朝是一个内敛的王朝,不像汉唐那样,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而且明朝的军队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腐化堕落。国内又有文官集团主权,皇帝在后期始终无法做到真正的独裁,也就导致了明朝没有实力扩张,也没有那么大野心扩张,重点是国内,锦衣卫,东厂,西厂,就是监控大臣及百姓,和宋朝差不多。如果蒙古北逃之后,朱明在蓝玉捕鱼儿海大胜之后,全力攻打西域,切断残元经济,军事,文化上与中亚西亚的联系,相信经几代人努力,残元将自然消亡,但是明朝在军力最强的时候显然没有打算彻底结局北元问题。


再者当时西域也是蒙古帝国留下的汗国,再往西在往北也都是蒙古,在明朝看来哪哪都是蒙古,最强核心,当时新疆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地区都是蒙古汗国,战斗力依旧强大,不止是一个亦力把里,而明朝土木堡之变几十万军队被一个瓦剌打的全军覆没可见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军户制让朱元璋很自豪的说“养兵百万不费朝廷一文”,但是这样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可言的,所以说在明军过了初期战力最强的时间段后明朝对蒙古及西域地区已经不存在军事优势,实力不允许就只能自保。

回答2:

就在洪武六年,北伐获得决定性胜利,将元朝的残余势力驱逐出中原后,朱元璋就下令保持现有形势备边即可,守住传统的中原农耕区,不必再向四周扩张。上谕曰:“处太平之世,不可忘战;略荒裔之地,不如守边。”这道谕旨就直接说明了朱元璋的土地观念,对那些不适合耕种的土地缺乏兴趣,没有扩张动力。这也是明朝没有向西域方向扩张的思想根源。

回答3:

明朝在后期兵力大大减弱,作战能力衰退,但当时的西域却是蒙古国的核心兵力强盛,往北往西都是蒙古国的实力范围,明朝与西域地区相比已经不存在军事优势了,若是强行交战说不定连自保都不能,因为西域人本就强悍,而明朝后期的军队是处于消极状态,已经没有了向外扩张的野心,再加上明朝没有之前没有彻底解决元朝残兵的问题,也是留下了隐患。

回答4:

这个问题,主要原因是西域的重要性,相比前代大大降低了。主要是下面几个原因:首先是军事上的,中原王朝控制西域基本都是军事上的要求比较迫切。通常是北方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中原王朝正面硬刚比较费力,就采取从西域进行大迂回的战略。汉唐和后来宋朝开拓河湟地都是这个套路。另外蒙古退到草原后,衰退的很快,经过明初几次北伐的暴打后,军队都退化到了,用骨箭的地步。明朝根本没必要玩什么迂回。还有明朝本身开过不久很快就转向保守,军力全面收缩,就跟不会想着去控制西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