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诗社】——律诗平仄格式的记忆方法介绍 [东方棋韵]拜托各位大神

2025-02-24 09:13:4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顶东方大师帖 东方大师(还有时差兄、逍遥兄、随风兄等)长期无私地为联坛做公益事是有目共睹的,是令人感动的。与他们相比,我深感惭愧。我的工作多在电脑前,工作时也常挂在网上,然心底里总以忙为理由,未能像他们那样经常地为栏目做点事。聊以自慰的是,我能在工作隙间到我十分喜欢的这个栏目中欣赏诸友的大作。 闲话少说,回到楼主介绍的问题。这里我也谈诗律的记忆,以助东方大师一臂之力。今借东方大师这块宝地,分几次逐一介绍。 记忆诗律的方法有多种,最好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不理解,再简单也感到糊涂;一次不要记忆太多,记一点巩固一点;再就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掌握诗律应从最主要的两个问题入手,先把握这两点主干,再扩大到其他枝叶。这最主要的两点是: 1.熟记四个标准句式(因为格律诗的所有诗句,都是这四个标准句式的其中一句); 2.掌握运用四个标准句式组成诗篇的规则——粘对规则。(无论律绝、律诗还是长律,都是循环往复地运用这四个标准句式组合起来的,组合时有一定的规则,就是“对”和“粘 (nián,又写作“黏”) ”交替)。 诗律说简单也简单,以a、A、b、B代表四个标准句式,则按如下公式排列句子就符合诗律了: a____B b____A a____B b____A .......... 一、四个标准句式及其来源 1.四个标准句式(也称基本句式)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A 仄仄仄平平 b 平平平仄仄 记忆的要点是:句式中有两句是三个仄声相连或三个平声相连的,但只出现在句式的前头,不出现在句式的末尾。 描述每一个句式的方法是,起式叠加收式,术语是“×起×收式”,如: a.仄仄平平仄 为“仄起仄收式” B.平平仄仄平 为“平起平收式” A.仄仄仄平平 为“仄起平收式” b.平平平仄仄 为“平起仄收式” “仄起”就是指句式开头的两个字(主要看第二个字,下同)是仄声,“仄收”就是指句式最后一字为仄声,“平起”和“平收”类推。 这是五言(每句五个字)格律诗的句式,七言的句式是从五言句式变化而来的,即在每个五言句式前加两个平或两个仄(五言句首两个音节是仄就加平,是平就加仄),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 因此,只要熟记五言的四个标准句式,也就记住了七言的句式。 2.标准句式来源 为了便于记忆这四个标准句式,这里说说它们的来源。五言标准句式说是四个,其实来源于四言的两个句式: 仄起:仄仄平平 平起:平平仄仄 这两种句式都是平仄双双交替安排,因为一个节拍由两个音节组成,节拍内的两个音节平仄相同,如“仄仄”“平平”。但同一节拍中的两个音节,他们的重要性不一样,第二个音节较重要,叫“节眼”,其平仄不能改变;第一个音节不太重要,所以往往可以变通,改变平仄。如“仄仄”有时可以变通为“平仄”,同样“平平”有时可以变通为“仄平”,因此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对七言诗而言,“一三五”和“二四六”都是指字在句中的位置,“不论”就是指平仄可以改变,“分明”就是指平仄不能改变) 上述四言的两种句式,相同的位置平仄正好相反(相反也称为“相对”),一种是起头两个仄声,后面两个平声;另一种是起头两个平声,后面两个仄声。如果两个句式在相同位置上(主要指在节眼的位置,即双数音节的位置)平仄相反,它们的关系为“相对”的关系。我们把仄起的一句称为A类句,把平起的一句称为B类句,A和B的关系为“相对”的关系(与“相对”的关系相对,还有一种“相粘nián”的关系,将在下面论述) A:仄仄平平 B:平平仄仄 四言的A句变成五言句式时,可派生出两句,即视其开头两个字为仄,就在末尾或中间插进一个仄,成为: a:仄仄平平(仄) A:仄仄(仄)平平 四言B句变成五言句式时,也可派生出两句,即视其开头两个字为平,就在末尾或中间插进一个平,成为: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可见:a、A这两句来源相同,都出自仄起的“仄仄平平”,是同类,称为Aa类,为了区别,仄收的一句用小写a表示,平收的一句用大写A表示;同样,b、B这两句来源也相同,都出自平起的“平平仄仄”,是同类,称为Bb类,也是为了区别,仄收的一句用小写b表示,平收的一句用大写B表示。 这样,四个标准句式就形成了这样的规律: ① Aa类代表仄起式,Bb类代表平起式; ② 小写字母(a、b)代表仄收式,大写字母(A、B)代表平收式。 务必记住这两个规律,简言之是:“Aa仄起,Bb平起;小写仄收,大写平收。” 为便于用上述两个规律观察,再列四个标准句式如下: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A 仄仄仄平平 b 平平平仄仄 观察这四个标准句式,我们看到:a和A由于同源,由四言变成五言以后,其“节眼”(第二、第四字)的平仄仍然相同,只是末尾一个收仄一个收平。这种除了末尾一字外,各节拍的节眼平仄相同的现象,叫做“相粘nián”(相粘就是相合、相协调的意思,与上述“相对”的概念相反)。因此a与A的关系是相粘,b与B的关系也是相粘。 我们还观察到:由四言变成五言以后,Aa类的两句与Bb类的两句,在相应的节眼(第二、第四字)上平仄仍然相反,所以这两类仍然是相对关系。 这样,我们又得出一个规律:同类两句平仄相粘,异类任何两句平仄相对。(a与A相粘,b与B相粘;a与b相对,a与B相对,A与b相对,A与B相对) 3.标准句式的练习 要熟记上述每个字母所代表的标准句式,这点很重要,做到了,后面的事就十分容易和顺利了。因此要经常地,随时随地地做以下面几个方面的练习: ①熟记标准句式的练习 要熟练到随便点这四个字母中的任何一个,就能马上说出是何起何收的句式,如点A,便立即想到是“仄起平收”(因为Aa类是仄起,大写是平收),并且知道具体是“仄仄仄平平”;点b,就立即想到是“平起仄收”即“平平平仄仄”(因为Bb类是平起,小写是仄收)。其余两句类推。在理解和掌握“Aa仄起,Bb平起;小写仄收,大写平收”规律的基础上,记忆起来是不难的。在熟练五言标准句式的同时,顺便记忆一下如何把五言句式扩展成七言句式。 ②把诗句还原标准句式的练习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标准句式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找一些五言近体诗句作还原标准句式的练习。就是把一个诗句的每个字的平仄标出来,确认它是出自四个标准句式的哪一句。如还原“黄河入海流”的标准句式: 先标出该句每个字的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确认句式:第二个字是平为平起,根据平起知是Bb类,根据平收知是大写,故为平起平收式,即B句。 具体的诗句有时在第一、第三字位置的平仄会与标准句式的平仄不同,因为允许有“一、三不论”的变通(七言诗是“一三五不论”),因此具体诗句头一个字的平仄往往与标准句式的相异,所以我们在判别一个具体诗句是平起还是仄起时,不能依据第一个字,而是依据第二个字的平仄来判定它是平起还是仄起,如还原“欲穷千里目”的标准句式: 标出每字的平仄: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判别起收式:从第二个字“穷”为平声判定为平起,因此知道第一个字用仄声“欲”是变通,标准句式此处原是平声,故此句属Bb类;从最后一字“目”为仄判定为仄收,小写的,即b句,为平起仄收式,还原为“平平平仄仄”。 不管具体诗句的平仄如何变通,即便是拗救句,第二个字和最后一个字是绝对不能变通的,所以再强调一下,在还原一个诗句的标准句式时,必须依据第二个字的平仄来判别其起式,而不能依据第一个字的平仄来判别其起式;判别其收式则依据最后一个字的平仄。 ③标准句式造句的练习 学习诗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写格律诗,因此不能仅仅满足于熟悉标准句式和能够还原诗句的标准句式,还要逐渐学会依据格律写诗。初学诗律的朋友一开始就写整首格律诗,难免捉襟见肘。我们可以先作分解动作练习,分别依照各个标准句式练习写单句(相对于整首诗而言)。练习时可以不去考虑意境好不好,词语美不美,只要平仄符合标准句式或允许变通的句式就行。也可以暂时不辨别古音平仄,暂按今音分别。 如,按“仄仄平平仄”造一个诗句:“为母分忧患”。 又如,造一个B句:B为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生逢乱世头”。 再如,分别造一个五言和一个七言的b句:b为平起仄收式“平平平仄仄”,七言则在前头加两个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生在红旗下”(第一字变通了)、“二月花开红满地”。 学诗律切忌心急,诗律本来就比较复杂,想一蹴而就反而欲速不达,扎扎实实打基础,以后会得心应手。 练习题(一): 1.默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五言标准句式,并扩大成七言句式: a B b A 2.根据下列的标准句式标出相应的代表字母: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3.标出下列诗句每个字的平仄,并还原其标准句式(写出标准句式的平仄和字母): 归来泪满巾 海内存知己 感时花溅泪 莲动下渔舟 无为在歧路 红霞万朵百重衣 4.用下列的标准句式各造一个诗句(单句。可以作诗律允许的变通):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5. 观察四个五言标准句式有什么规律,如何记忆。 6.在四个五言标准句式中,找出两组每组两句平仄相粘的句式和四组每组两句平仄相对的句式,观察每组两句代表字母之间的规律。 二、组句成诗的方法____粘对规则 熟记了四个标准句式后,下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把句式组合成一首诗。上面说过,格律诗无论是四句的还是八句的,还是更多句的(长律),都是仅用这四个标准句式反复地按一定规则的组合。组合的方法,就是运用“粘对规则”。请注意这几个术语的含义:联、出句、对句、对、粘。 (一)联的组合 用标准句式组成诗篇之前,首先组合成联,再由若干联组合成一首诗。联,就是两个标准句式的组合。所以每一联有两句,上一句称为“出句”,下一句称为“对句”。 律绝由两联(即四句)组成,律诗由四联(八句)组成,长律由四联以上组成。一首格律诗的第一联称为“首联”,最后一联称为“尾联”。故律绝只有首联和尾联;律诗是典型的格律诗,除了首、尾联之外,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长律除了首、尾联之外,其他联没有专门的名称,只称为“第×联”。 (二)联内的结构要求____对 如上所述,每一联由两个标准句式组成,但并不是可以随意取两个句式来组合的,格律诗要求: 1.每一联的出句和对句的关系要“相对”。前面说过,Aa类和Bb类是相对的,因此如果出句用了Aa类句,对句就要用Bb类句;同样,如果出句用了Bb类句,则对句就要用Aa类句。换言之,同一联的两句不允许用同类的句式,就是说如果出句用了Aa类句,对句就不能再用Aa类句,如果出句用了Bb类句,对句就不能再用Bb类句。 2.除首联外,每一联的出句必须是仄收的,即必须是小写字母a或b所代表的句式;对句必须是平收的,即必须是大写字母A或B所代表的句式。如果是整首诗的首联,出句可以是平收的A或B,这里说是“可以”,而不是“必须”。 根据这两点要求,组成联的结构不外是“a__B”式和“b__A”式两种: 第一种:a__B式(如果做整首诗的首联,也可以是A__B) 例:海内存知己(a),天涯若比邻(B) [a__B式] 太乙近天都(A),连山到海隅(B) [A__B式,首联,出句可是A] 第二种:b__A式(如果做整首诗的首联,也可以是B__A) 例:浮云游子意(b),落日故人情(A) [b__A式] 前年戍月支(B),城下没全师(A) [B__A式,首联,出句可是B] (三)联与联之间的结构要求____粘 (此处空间不够,下接 怀恩集爱2。 2007年5月1日续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