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外语教学中,怎样渗入跨文化交际内容、怎样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英语基础阶段的文化导入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可以不使学生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不可捉摸不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导入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
3、适合性原则:是指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适度。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或具有广泛性的内容,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举一反三。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复杂,因而教师要鼓励并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以增加文化的积累。
基于以上原则,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学习外语,又通过了解语言背景去理解其文化,使二者互相贯通,互为表里,相互促进。
1.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要贯穿于交际性语言教学的始终
(1)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语言产生各具特色,其交流方式就有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场合也要用不同的语言而表达。如:在英语里要表达歉意,可以说excuse me,也可以说i'm sorry,但使用范围不同。若是要向某人问路,一般只说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如果无意中伤害了某人或有约而迟到了,可以说excuse me for being late.或者i'm sorry that i'm late.在英语中,一个简单的见面问候,也因不同的情景而异。与人初次相识彼此问候,须用正式语言how do you do?其答语也只能是how do you do?向熟人打招呼,多用问候身体状况的寒暄语how are you?若只是一般随便向人打招呼,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等。若晚上拜访别人,相遇时应该说good evening,告别时则说good night.在商店里,顾客要购物;在图书馆,读者要借书;在生活中,某人陷入困境等都需要帮助。按照中国传统语言习惯要用很多不同的话语来询问对方,而英语只用一句话“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就能达意了。
再如,打电话过程中一简单的用语“你是谁?”“我是……”,其表达方式与汉语就不同,须用固定句式“who is that?” “this is…speaking.”
上述交际语言在对话课中出现很多,在教学中随时可遇,而这些交际语言与我们民族的语言差异很大,因而要引导学生尊重这些文化差异,以客观、理智的态度来接受、学习。
(2)文化背景不同限定着交际过程中交流的内容以及行为方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同,通常所表达的行为亦有差异。如在我国新结识一个人总习惯于拉家常,问及家庭、工作、年龄、薪水等状况;而在英美国家人眼中,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是相当亲近的朋友是不随便询问的,并视为不友善的行为,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因此在英美国家中,既要避免初次见面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又要展开交流,就只好谈天说地,谈运动,谈晚会,谈比赛等,以求在爱好和欣赏上产生共识。例如,在英美国家中,受人邀请做客,赴约时尽可能正点;用餐时,你可以尽可能地去享受各种食物而无需担心会不礼貌,反而主人会因为你喜欢多食而感到高兴。在用餐的过程中,也可以说一些赞美之辞,用餐后停留时间不宜过久,应适时向主人致谢,告别。
2、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词句的教学有必要进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众所周知,英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曾历经沧桑,这无疑对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既然英语是一种多民族的混合体,这就使它的产生背景更神秘,更复杂了。如猪、羊、牛活着时被称为pig,sheep,cow,或ox,而宰杀后上了餐桌就成了pork,mutton,beef.这是因为英国本地人saxons把它们喂养大后上贡给normans,宰杀后变成美味佳肴被法国人享用时,就变为法语了。英国中很多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3、语言材料的教学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学科内以及跨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理解语言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以将课文背后的西方价值观作为主线,把课本中散落的文化知识点贯串起来,也可采用“文化旁白”(胡文仲,高一虹,1995)的方法,给学生加入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学习china daily时,可以介绍当今世界的几种大报以及它们的政治倾向和读者群等。jefc和sefc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文学名篇,教师可以以此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力。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该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高中第三册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是语言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对话的特色,从欣赏入手,去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