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和李泰的“太子之争”,李治做了什么让李世民改变了主意?

李治做了什么改变李世民的主意?
2025-02-22 08:50:1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当李世民两个嫡子李承乾和李泰正在忙着争夺太子之位的时候,李世民最小的嫡子李治没有想过有一天这个太子之位可以落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当时的李治是真的没有心去争夺太子之位,后来大哥李承乾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联合李元昌反了的时候,李泰便质问李治李元昌的反叛。你能心安吗?当时李治无心争夺太子之位,并且年纪也比较小,所以便终日惶惶不安,最后被李世民察觉之后,才说出原由,李世民便觉得李泰对兄弟太过无情,反而觉得李治仁厚。

其实不能说当时李治是有心这么做,因为毕竟当时他的年纪比较小。大哥与二哥都在的情况下,并且他还有三个李恪这个很优秀的哥哥,所以太子之位落在他身上的概率太小。所以当时李泰拿说着这个话给他听的时候,他应该会比较惶恐。这自古帝王之家是没有什么亲情可言。他确实有李元昌的关系比较好,而且大哥李承乾确实也犯了谋逆之罪,李治当时年纪小担心自己受到牵连理所当然。

不过他没有选择去向李世民述说自己的委屈,这也说明了他的智慧。虽然当时他的年纪还小,不过李承乾的事情毕竟李世民没有问罪于他,如果他先找李世民反而显得他心中有鬼,而且如果他去找李世民表忠心,也有向李世民打自己哥哥李泰小报告的嫌疑,反而更加说不清楚,所以当时他不去找李世民为自己辩白也是一种明智的做法。

但是毕竟年纪小城府不深所以才会被李世民看出来,就是这样,才让李世民觉得自己这个小儿子非常仁厚,而一直看好的李泰却让他发现对待兄弟非常没有善心。

回答2:

关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太子之争,他们一个想保住太子之位,一个想夺太子之位,太子李承乾落于下风,他最后孤注一掷想要谋反,当时他们的叔叔汉王李元昌也参与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反,但是李治并没有参与,而李治和李元昌的关系很好,所以魏王李泰就问李治说李元昌出事了,你觉得安心吗?

李泰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其实是在给李治加码,让李治退出太子之争,说你有很严重的问题,你和汉王元昌勾搭在一起,他现在有了这么大的罪行,你也逃脱不了,你现在就赶快退出吧。史书记载说李治很紧张,然后魂不守舍的样子,也不知道做什么。李世民就好奇李治这是怎么了,就问李治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李治没有说,最后在李世民的逼问下,李治不得已就说出了真相,李泰和我说汉王李元昌的事情,我也不知道该和他怎么说,我很紧张。然后李世民就立刻改主意了,他觉得这个李泰太过分了,李治还是一个好孩子,这个李泰是在逼他弟弟李治,这件事情是由我来决定的,你着什么急呀,你现在逼李治退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件事情和李治没有关系,你应该和我说呀,你现在用这种话来逼你弟弟,要是以后真的让你做了皇上,那你会怎么对付你弟弟呀。所以李世民现在很后悔当初答应李泰当太子。

那么李治现在的表现是自然的表现还是深谋远虑之后的表现呢?如果李治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那么在李泰逼问他的时候,他就可能会和李泰吵,但是吵起来的话,两个人的形象就都破坏了,和李泰针锋相对、恶口相向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这样会给自己的形象降分。到李世民那直接告状,说李泰和我说这件事情让我退出算了,这个方法也不行,因为这就是打小报告,那个意思也是在整自己的哥哥。

虽然哥哥说恶话在前,你去向李世民报告,那不就是希望李世民来收拾哥哥吗,这样对自己也不是很好的选择。那他也可以装作没有这件事情,若无其事行不行呢?可以是可以,但是这样就太便宜李泰了,所以这件事情的最佳方案就是不漏声色的出卖李泰,显得自己很无辜、很无奈,然后就把李泰收拾了,他自己还要给李世民留下一个好印象。

所以大家看,李治有很多可以选择的方案,但是他最后选择了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让李世民觉得李治很善良,不出卖他的哥哥,还有保护他哥哥的意思,再看李泰要收拾他弟弟,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世民就立刻改主意了,所以李治当太子这件事情,就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他这个不动声色的出卖李泰的这件事情就是压倒李泰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家都说李治当太子没有任何的经营,因为之前李世民就说过太子的位置不能通过经营得到,谁也不要去主动的经营。

现在看来太子是失德的,李泰是经营的,只有李治表现最好,从来没有经营过,即使有李泰这件事情,那也是被迫的,在被逼无奈之下说出了真相。实际在皇宫后面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什么人都可以在皇宫里面练就一身本领。虽然李唐从高祖的时候就开始倡导道家,倡导老子,但是道家有一条叫做“无为无不为”,用无为这种手段达到一种无不为的目的,这个方法李治做的最好。

回答3:

第一、册立李泰之后李承乾和李治都有生命危险。第二、我已经发动过政变,并且让李承乾有样学样了,所以绝不能给后世再开个篡夺太子之位的坏头了!最终,一个平时比较低调甚至被人称为“平庸”的李治脱颖而出。

回答4:

治天下不仅是有能力,更是需要有一颗爱民的仁心,承乾为了继承大统不择手段,相反李治更合适。

回答5:

因为李治具备仁德之心,李承乾泽很崇尚暴力,这让李世明改变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