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指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提纯的谷氨酸钠结晶。
制作过程:
用糖质或淀粉原料生产谷氨酸。然后经等电点结晶沉淀、离子交换或锌盐法精制等方法提取谷氨酸,再经脱色、脱铁、蒸发、结晶等工序制成谷氨酸钠结晶,俗称的味精,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和食盐。
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影响甚微。
味精于1909年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发现并申请专利。纯的味精外观为一种白色晶体状粉末。
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 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慢性肝炎、肝昏迷、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
谷氨酸纳,分子式是C5H8NO4Na
味精是从哪里来的,怎样生产的:
1)1908年左右 海带提炼,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
2)由于成本过高,转而研究并成功用用大豆和小麦这些廉价的原料大量生产谷氨酸钠。日本生产的“味之素”很畅销。
3)日本的味之素进入中国后,一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我很好奇,到这里为止,这样制造出来的味精和原来海带提炼的味精是同一个味道吗?不得而知了)
4)之后日本又继续研究和改进味素的提炼方法,总的来说,两个方向,一个是减低成本(3吨小麦就能生产1吨味精),二是提高鲜味的浓度:强力味精,鲜度竟是“协和味精”的160倍;超鲜味精,主要化学成分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鲜上600多倍
味精是否对身体有害,这个还是一个争论,势力庞大的生产业者坚称味精不但无害,而且还促进大脑发育。消费者则多相信,味精吃多了对身体不好。至于味精对身体是否有害,其实看生产过程就知道了。自己看着办吧。
过去,首先是用盐酸使小麦面筋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谷氨酸,精制后再用碱中和,谷氨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谷氨酸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就可得到含有食盐的味精,少量食盐可以吃出味精的鲜味。现在利用淀粉(各种薯类、玉米等)和糖蜜及无机盐配成营养液,使微生物菌 种进行发酵后制成味精。
味精是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由粮食制成的现代调味品。
谷氨酸钠,最开始人们是从干海带中得到的,后来科技发达了,就分离出了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