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孝顺看得非常重要,“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我们常会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各种关于孝子的事迹,却鲜有人真正关注行孝的难与家庭的艰辛。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不是一句调侃,而是一句现实的写照,道出了照顾失能老人的辛酸苦辣。
照顾老人说起来容易,其实是一件非常耗费心力的事情,特别是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人,需要全天24小时不间断看护。
现在的普通家庭中,夫妻双职工的模式占了绝大部分,上面四个老人,下面两个小孩。夫妻两个人中哪一个辞掉工作或没有收入,另一人都无法承担小孩的教育费用和两家老人的赡养费用。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父母都正在老去。不管你愿不愿意选择,你将很可能没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总会摆在我们面前。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儿女还在为事业打拼,子女送不送父母去养老院?父母接不接受养老机构?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每个子女面前。
不少人认为:家里的子女各个身强力壮,家庭条件也还可以,为什么还要把老人送去养老院?晚年也太凄凉了!
而一些网友持反对意见:家里小的要上学,大人天天上班忙不过来,老人患上老年痴呆,很容易在家里出现意外,而且因为患病的老人不能自己出门,也会感到非常孤独,把父母送去好一点的养老院,这是我都能给的最好的了!
养儿防老,一直是中国人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很多人心中,养老院是孤寡老人,或是儿女不孝顺的老人才会去的地方。
作为子女,在父母年纪大了,身体差了的时候,将他们送去养老院,也是需要莫大的勇气来承受“不孝子”的舆论压力的。
在“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事亲为大”等传统理念教化下,似乎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养老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又有不少人宁愿扛着“不孝”的罪名也要把老人送进养老院。
我并不是认为儿女养父母老是错误的,相反,我觉得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大的美德之一。但同时,我也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养老的方式可以发生变化。
以前是农业文明为主,家族意识浓,人们也很少远走异地他乡,加上也没有护工保姆之类的,所以儿女养父母老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和父母住在一起,如果哪个人不愿意和父母住,那就意味着他不养父母老,不孝顺父母。
正是这种长久以来的这种养老方式,让很多人产生了“只有孤寡老人才住养老院”、“子女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去就是不孝顺”的想法。
然而,现代社会无论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物质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年轻人很可能是一个人在离家乡很远的城市打拼,很可能自己是独生子女,养老压力和育儿压力加在一起压力山大。所以,这时候变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方式养父母老是很有必要的。
送父母去养老院是不是不孝的辩证地看,现在人口老龄化越来越重,年轻人的负担加大,为了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年迈的父母,送他们去养老院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毕竟那里面有专人照顾,还有同伴在一起不寂寞,儿女经常去看看老人尽尽孝道,但是如果不常去看望老人那就是不孝了。
时代在进步,公众对于养老院的观念也在悄悄转变。
当然,对于父母在养老院能否安度晚年,不少人还存在疑虑。但不管这么说,养老院确实渐渐成了老人安度晚年的一种选择。
有的老人确实是希望能有一个热闹的环境,老年人们说说笑笑互相照顾,安度晚年。
有的老人则是为了减轻子女负担而提出要住进养老院。送与否,确实值得我们大家思考。
如果有一天,你成为空巢老人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做好准备,给父母也给自己:
老人家中最好配备多部能拨打120的电话,一般可以装在床头,坐便器旁,最好在老人身上配一部功能简单的急救手机;
床头柜上准备一个急救药箱,一个存放各种证件包括医保卡还有以往就诊病例单等的盒子;
在信任的邻居家放一把自家的钥匙,和邻居商量一个沟通的暗号(例如家里窗帘是否拉开判断家里老人的情况);
孤身老人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可以养一条温顺的宠物狗,有些空巢老人一直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孤独是永远的敌人;
浴室做好防滑装置,摔倒对于老人来说是致命的;
老人容易健忘,家中电器选择智能类的,厨房最好不要使用煤气;
如果有需要按时服用的药物,为老人设置好每日闹钟;
经常体检,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才是不拖累子女最好的方法;
(所有的准备都不如子女的陪伴窝心,有空多回家看看)
在老人直面人生终点的那段旅程中,希望作为子女的我们一定不要缺席。
不是,首先如果因为工作忙,又要照顾家庭又要照顾孩子,实在抽不开身的情况下,将父母送到养老院确实是无奈之举。但是,现在养老院里面各种配套设施齐全,不用担心父母进养老院会受苦。偶尔抽空把父母接回家住几天也是可以的,也是尽了孝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