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高考生的家庭教育

2024-12-03 20:26:3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首先。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成为学习型家长,家长的学习行为会对孩子起到潜移墨化的作用。最好不要经常在家里打牌、玩麻将,也不要整日里高朋满座喝酒闲聊,要给孩子一个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夫妻之间有分歧也不要当着孩子吵闹,可以找孩子不在家的时候,坐下来慢慢协商解决。尤其是在教育观念上的分歧,更不能当着孩子争论,这样,才会有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2、培养学习兴趣,在兴趣中培养爱好,对于一个爱学习的人来说,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学习是终身的,不爱学习的人在未来社会中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
3、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等。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攻克一个个堡垒,最终才能走向新的辉煌。学习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诱惑,比如看电视、上网聊天、玩游戏,都需要有很好的自制能力来战胜这些诱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4、培养孩子要有责任心,明确为什么学习,要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知道家长为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知道自己肩负着的责任。

回答2:

曾经有过的认真严肃的讨论,一直都把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归结为升学教育而非素质教育,猛烈挞伐的文章非常多见。很多人以发达国家为样板向人们阐述教育的目的,那完全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并不决定你的地位高下,也和你将来的工作关系不大,更和你是否受到尊敬无关。然而,这些说法仍然无法改变那些驱使着学生拼命升学的老师和家长在心里认定了的一个“硬道理”——通过高考这条路径,人可以由社会的底层一跃而上成为主流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他原来的家庭已然生活得不错,那么为了保留这种地位,他也仍需参加高考。农民们把这形容为“小鲤鱼跳龙门”。电视剧《大宅门》里的老奶奶问小男孩:“说,长大了是开银行还是掏大粪?!”都是这个意思。你说上大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没人反对,但是在内心,这个重要性肯定比不上跳龙门更实在。从高考造成的全社会的紧张情形来看,社会等级观念、高低贵贱之分可能不但没有在人们心目中消失,反而更加严重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却似乎越来越淡。中国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在此之前的十年中,只有工农兵子弟通过推荐可以进入大学学习。这些人一般都是家境最贫穷的人,尤其以那些祖祖辈辈不识字的家庭为多,那时候大学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知识教育,但是工农兵的子弟们仍然趋之若鹜,因为这是脱离艰苦的劳作成为干部的重要机会。恢复高考后,人们开始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这是进步。但是学生们参加高考的目的仍然少有改变。1980年代考上大学的结果应该比现在更有价值,不管你以前是什么,反正大学毕业就是国家干部,档案就要放在另外一个类别里,这意味着你就是一个“官”了。是“官”当然就得有事做,所以工作自然不用愁,社会福利也高人一等。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当初的高考尽管升学率比现在低得多,但也没有达到今天这种令全社会紧张的程度。这是否意味着那时候的人们还不像现在这样对于社会等级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现在的高考结果应该说已经不完全是决定人生命运的惟一要素了。跳不过龙门的人还有很多法补救,比如学校可以多收一些计划外的学生,只要家长多出一点钱就行。那么为什么现在的人反倒比过去更加紧张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正在分化,分化的结果是使得处于主流地位的人生活越来越优厚,而处于社会低层的人越来越切实地感到了生活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尚未完全建立起一个真正人人平等,一个贫富不同、地位不同的人可以共融、互敬的社会人文体系。贫穷的人不仅感觉到贫穷,他们已经察觉到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够公平的现象。在占有社会资源方面、在社会保障方面、在相关的权利表达方面,区别都日益明显。每个家长都处心积虑希望借高考来完成如此现实的目的,但事实上大学已经越来越不具备这种功用,这样的变化肯定会加重家长们内心的恐惧。这样下来,他们的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经不住事,即使上了大学,他们的素质也不会有太多提高。这种情形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但我们对此应当有所认识,并且要有意识地开始改造我们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