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家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农村一直推行精准扶贫的方针,各种惠农补贴也是一波接一波。在这些补贴利益面前农村却出现这样一种怪像,人人争当贫困户,以贫为荣,为了争取这些名额费尽心思拉关系,甚至不惜高于补贴的价格送人情送礼,好好的扶贫政策却被弄得乌烟瘴气,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目前我国的贫困标准主要以收入来衡量,如果农民被列为贫困户,则每年可以从政府多获得收入。谁的收入低谁就可以享受到更好的待遇,会导致部分农民哭穷喊穷,渴望上级部门更多的补助。其实,从根本上来说,争当贫困户的农民可以分为3个派系:
一、不拿白不拿心理
近些年在农村里,懒惰的思想在农村发芽生根,现在一部分人对于这些贫困名额的心态就是不拿白不拿,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有多种原因,一方面是领到这些补贴确实可以多一笔收入,人们有贪小便宜心理;另外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国家尚未做到精准扶贫,农村的扶贫已经变味,真正贫困的农户得不到,反倒是一些靠关系走后门的人可以拿到补贴,扶贫的对象被基层干部硬生生的改变,很多村民心里不平衡,所以就有了不拿白不拿的心理。
二、“你不争,他就争”派系
现在“攀比”的心理也愈演愈烈,有的人会想条件明明差不多他却享受着贫困户的待遇,有的甚至条件必自己好的也能享受,而自己辛辛苦苦微生活奔波却还是过得很艰辛,别人申请了个贫困户,轻轻松松就搬进了新房,心里不好受,所以自己也得争一争。
三、“不争日子过不下去,是真穷”派系
近些年有“虚假贫困户的出现”,让真正的贫困户现在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如果加上身体残疾生活就更难了。农村确实有真的很贫穷的人存在,如果不争这个贫困户名额,他们的日子就要过不下去,一生病就只能等死,孩子上不了学,没有收入来源、房子没法住人......
从这3个派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6点原因:
(1)农户对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以及民政方面各类救助政策了解不清;
(2)长期以来输血式扶贫给农户形成贫困及帮扶的思维惯性,总觉得评为贫困户会得到扶贫救济;
(3)农户对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政策不清楚,对“五个一批”内涵还不了解,大多数农户没有区分清楚兜底扶贫与其他方面措施,形成贫困户即可纳入兜底扶贫的错误意识;
(4)个别农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好吃懒做,生活意志弱,只等着国家扶贫救济;
(5)个别农户子女不赡养老人,造成老年人单独生活困难,老年人想通过国家帮扶不麻烦儿媳子女;
(6)一些乡镇、村领导干部对贫困与可怜、贫困与道德认定还不够准确。
感谢关注小编。小编与您分享村里的事,欢迎您的评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