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之际,为什么士大夫不肯捐献救国?

明朝灭亡之际,为什么士大夫不肯捐献救国?
2025-04-03 10:57:5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明末士大夫们为何不肯为国事捐献?因为无论谁坐天下,士大夫阶级是不会轻易被撼动的,只要后世君主仍尊奉孔孟,他们便无生命之忧,可保荣华富贵数代。即使官场上失意,只要手中有产业,商场上也依然可以得意。

一、来自《三国演义》的道理。

在《三国演义》一书中,鲁肃在说服孙权抗曹时曾经讲过一个道理。他明言对孙权说:“主公啊,其他人都可以投降,唯独您不能投降。”因为大臣们投降了是依然可以保证荣华富贵的,但是孙权投降了往好些不过就是一幢府邸,一架车乘,形同软禁。若是一时不慎还有可能还会有性命之忧,这个典故说明了臣下三心二意但主君不可轻降的道理。可见在明末,士大夫们是远比崇祯帝有出路的,而崇祯帝也只能选择君王死社稷来做殊死一搏。

二、朝廷财政的破产与信誉危机

明朝的灭亡虽然是具有综合性的,但从根本上是财政体系导致的,中央财政算是被各方瓜分得一点不剩。除了本身就要支付的费用,连年灾祸与战乱彻底掏空了崇祯国库中的资财,到了李自成进入北京城时,大明朝廷财政体系的混乱已经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并开始拖欠官员军队的薪俸饷银的状况。可以说即便高官富户愿意捐献也不过是一个源源不断地无底洞,而且这种你看别人捐十两,你捐了百两你就会认为自己吃亏了,这种钱即使是捐出去了也未必能获得回报。

三、越是文人阶级越是没有远见。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讲,即使有一两个有远见的人也会被传统的士大夫阶级所排斥,不融入进去的人便会被视为异类,成为全民公敌。从官场至商场,只要是有点资财文化的家族相互之间多多少少都有些瓜葛联系。在家族利益共同化的时期,完全没必要为了一个花自己的钱得罪亲朋好友,甚至做出头鸟得罪整个官场。更何况,铁打的营盘让整个阶层的人都完全没有意识到国家危亡将与自己的地位与安全有多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就可以看到一个士大夫阶级所共的心态了。

反正皇帝倒了还能继续做官,何必太卖力。

捐钱不是投资,捐了必然回不来,没有回报的事情不做。

只不过是几个钱的事情,国家怎么可能就灭亡呢?只要我们有钱在手,大明灭了我们还是有荣华富贵,何况捐钱了还容易得罪其他人。

所以说崇祯帝对抗的不仅仅是满清与闯贼,他对抗的是大明最顽强的一个阶级,大明灭亡也是灭亡在明人手中。

回答2:

因为士大夫觉得自己身份比较高贵,而且后代也会有名誉问题。所以他们不肯救国。

回答3:

因为在士大夫们看来无论王朝如何更替,对于他们的影响其实并不大,将自己的金钱投入到不能给自己带来收益的国家,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笔不合算的买卖。

回答4:

对钱财的信仰才是自己做官的原因,那个时候的明朝,因为万历的不上朝,朝廷上的各种事情也被士大夫包揽。凡是出去吃喝,必能扯上国事。一句话贪财。

回答5:

明朝灭亡之际,为什么失败?扶不肯捐献救国,那是人家个人的事,你知道现在有的人都爱国,有的人不爱国,黑社会的恩,还一些方红的,那他证明都是不爱过,到哪个抄哪个大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