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太和”、“昭德”、“贞度”三大殿的匾额出自清末著名书法家王法良之手。
王法良,字弼臣,河北省任邱市人。1848年,出生于书香门弟,幼年学业不佳,其父清朝进士王金台便让他改练书法。未料,他一开始就出手不凡,不但字迹工整,而且秀拔苍劲。王金台大喜,便不时从京中买来名家字帖让他临摹。王法良也倍加勤奋,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地写、练。后他又得著名书法家、他的同乡王斌的指教,书艺大进。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太后命彩画故宫三大殿,更换匾额,招各地书法家试笔,仅翰林院就有20多位学士、进士应试,谁知皇上都不中意。
此时48岁的王法良也来到京中,他苦练几十年之后,临苏帖,仿隶书,皆能神似,他的颜体字能够乱真。翰林院大学士李鸿藻和王金台是同乡世交,他见王法良功力不凡,便向操办故宫彩绘的翁同龢推荐。于是王法良便前往一试。
未试之前,有一天,王法良把自己仿颜的字帖喷上黑豆水,又揉搓几遍,拿到“荣宝斋”书画店,掌柜即以400两纹银买下。
再说翁同龢这日闲逛,信步来到“荣宝斋”,见到王法良的仿颜帖,暗暗叫绝,竟以500两纹银买下。进得翰林院正遇李鸿藻,便拿出这幅仿颜帖对他说道:“此乃颜鲁公真迹,若有人有如此功力,皇上保能满意。”李鸿藻细看笑曰:“此乃王法良所书,不信揭开宣纸”。翁半信半疑,揭开上下层宣纸果见“弼臣书”之印,不禁大喜,忙禀报光绪帝,光绪遂命在三殿门前高搭彩棚,请王法良献书。慈禧又下旨“门字不准提勾,恐皇上出入有伤龙体”。王法良受旨后,高登棚台,蘸足笔墨,稳住笔锋,“太和”、“昭德”、“贞度”三匾额一一挥就。皇上一看喜不自胜,爱不释手,连连称赞。自此,王法良名声大震,慕名向他求书写碑者接踵而至,应接不暇。慈禧下旨重赏王法良,并赐他以高官厚禄,都被他一一谢绝。 此后,王法良回归故里,整日闭门研习书画,为家乡父老撰文写碑,直到晚年,1909年,王法良在老家病逝,享年61岁。
“太和”、“昭德”、“贞度”三大匾额,王法良书写
故宫每个大殿中,都有皇帝御笔亲题的匾额
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正中的“建极绥猷”匾,为乾隆御笔。
中和殿的“允执厥中”依然是乾隆御笔。
保和殿中“皇建有极”匾亦是乾隆御笔。
“正大光明”匾位于乾清宫,由顺治皇帝御笔亲题。
交泰殿的“无为”匾为康熙所题。
养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是雍正所书。
西暖阁的“勤政亲贤”匾同样是雍正御笔。
养心殿“三希堂”匾由乾隆所书。
en
怎么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