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受着传统思想的影响吧,许多的父母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像拥有一般性私有性财产一般。不过,这种想法大约会在孩子成年之后得到改变。因为此时的孩子,只属于他自己。而父母们很多时候却仍在心理上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不过,最终的事实都证明了,子女与父母,其实并不具有所有权关系,也并不存在完全的支配权,父母与儿女,只是所有种种社会关系中最为牢固与可信任的关系而已。
父母与儿女这种关系最为牢固的原因,大约最为重要的就是养了。因此,又有了生亲不如养亲之说。如果一个人,他或者是她,被母亲生下来之后,便送给了他人,那么,相对于养育自己长大的人来说,那生育自己的人倒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关于这一点,如果需要,我可以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证明。
孩子从小开始吃母亲长大,当然,不是肉,而是奶。长大了一些,孩子由父母处得到食物,得到安全、得到庇护。经过二十几年这样的付出,社会中,一种最为牢固的关系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当然,倘若我们有心,那怕之前是陌路,我想,在经历了这样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后,也会建立起与之相类似的最为牢固的社会关系。甚至,有时候我在想,血缘说很多时候是人们思维的一厢情愿,我总让为,血缘在这种牢固关系建立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实在是微乎其微。
为了巩固这二者之间关系,我们的先人可谓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中国文化中对孝的推崇,就是极好的例子。二十四孝图,我想许多人都听说过吧。那便是先人们为巩固这种关系所做努力的一点证明。当然,这本书更多地是对这种关系的牢固程度有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告诉我们如何实施自己的行为。然而花这样大力气进行宣传,大约是生活中的许多事实告诉人们,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牢不可破的。
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对物质的追逐中,父母与儿女这种最为牢固的关系却也在经历着最可怕、也最可悲的考验,无数的想维系这种关系的人,苦在其中。
作为儿女的一方,看到其他的同龄人的父母可以提供比自己更为优越的物质条件,于是,他对自己父母的信任度在不断地下降,不满的情绪则与日俱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得到作为父母一方为这种关系的维系所作的努力:比如说努力地为孩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物质条件,甚至是不能提供的,也提前透支来提供。然而,人们忽略了另外的一点,那就是人的欲望一旦被点燃,就会一发而不可收。对比,常常,可以把感觉放大到无数倍,人的欲望就是在这对比中一点点被放大的。
现在的年青人,大多会有这样的说词:有一个好父母,至少少奋斗十年!当然,更有甚者,终其一生,也未能达到别人出生时所拥有的物质条件。倘若这样想着的时候,那么,我想,我们的青年一代,大约是要痛苦一生的了。
当然,物质缺乏的父母,也定然会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子女,从而内疚痛苦。然而这内疚与痛苦,只能感动极少数的子女。这里,我实在不想举例,因为,所举的例子大多会让人觉得心酸,而每一个例子,无不透着人性的悲剧。
物质的贫乏,最终导致了这种最为牢固关系的破裂。
再说说物质条件优越的家庭,父母为着能讨好孩子,大多会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然而,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这样被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过早地失去了竞争力。富不过三代,便是最好的证明。当孩子遭遇窘迫时,他最先埋怨的,大约就是自己的父母。
物质富有,最终也将导致这种最为牢固关系的破裂。
因物质而建立起来最为牢固的社会关系,也因为物质而打破这种最为牢固的社会关系。我想,这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事实,但这样的事情,却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这,实在是最大的悲剧,我想,这种最为牢固的亲密关系的破裂,是不是一个信号?人类,已经在逐渐突破着人性的底线。试问,连这样的关系都不能维系的人,还会信任其他的关系吗?当然,不会。
其实,这种关系的破裂,从人情上讲,说不过去。因为,作为父母的,大多会觉得自己有恩于自己的孩子,孩子没有理由不回报。古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堪父母生、养之恩?世间之恩,有大于此乎?没有!
诚然,如果仅仅用义务两字来搪塞,显然过于苍白了,有这样尽义务的吗?我想,父母付出的基本前提之一,不仅因为自己得为自己的生而负责,还有就是对于未来的寄托。在现在养老体制并不完善的今天,养儿防老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而正是这种思想,让人匀忽略了,或者说是不得不强调父母与儿女这种关系的牢固性。
我在想,如果不存在物质上的给予,那么,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还会如现在这般么?又或者说我们能不能跳出物质的牢笼,在精神上寻找到另一维系的关键呢?事实是,有,但很少。承认与否,只有各人自己心里了。
父母与儿女,不存在拥有关系,两者其实是长时间的物质互助,从而产生精神互助,在物质与精神互助的作用下,建立起来的这个社会上最为牢固的关系网。但是,这种最为牢固的关系,因着人们对于物质的特别渴望,而日益变得汲汲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