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以后,唐山大地震余震不断,当天18:45又在滦县发生了7. 1级地震。余震为2012年5月28日10:22分,唐山市市辖区、滦县交界发生的4.8级地震。专家称为30多年前唐山大地震的正常余震活动。
30多年前的地震,余震至今未绝,这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
在1811-1812年间,位于美国南部和中西部的新马德里地震带曾经发生“新马德里大地震”。至今,这一地震带的活动仍然活跃,而且地震的活动规律符合余震的一条重要定律——“大森定律”,所以这一地区发生的地震仍是“新马德里大地震”的余震。
余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后发生的震级弱于主震的地震。特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时刻都可能发生,其中多数是人类不能感觉到的微震,但也有极具破坏力的大地震由于余震难以预测且容易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也常被称为“地震后的幽灵”。
科学家发现,余震的震级和发生频率一般遵循三条定律:
首先是“大森定律”1894年,日本科学家大森房吉在论文中提出:主震发生后,时间越久,余震发生频率越低。1961年,宇津德治对大森定律的数学公式进行了修正,提高了这一定律的准确性。
其次是“贝特定律”。它指出,主震震级与最大的余震震级之差是一个几乎不变的数值,在1.1-1.2级之间。
第三是“古滕贝格-里希特定律”。它指出,在一个给定的时间段内,主震震级和余震发生次数存在关联性。
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感悟: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的珍惜现在。这也是我们的人生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只是流泪水,抹鼻涕,然后,哀叹一生:悲矣!这将是最错误的行为。
余震更加加重了地震灾害。唐山地震无明显前震,余震持续时间长,衰减过程起伏大,余震活动历经二十余年未平息,至今仍有4级左右地震发生。
地震发生以后地质结构并不会达到稳定状态,之后还会有一些调整,在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引发一些小规模的地震,也就是余震。
判断一个地震是否是余震的方法,大致上有三个方面。首先就是震级。余震的震级必须比主地震小,至少要小一级吧。如果一次地震之后发生了震级更大甚至震级接近的地震,那么这个地震就会被列成主地震,而不是余震。
第二个是地理上的,余震肯定发生在主地震所处的地震带或者周边,地点上要比较接近主地震。这个还是比较好判断的,普通人就可以判断出来。
再一个是时间上的,余震需要发生在主地震发生后的一段时间范围内。这个就比较麻烦了,因为究竟多少时间,并没有一个标准。实际上因为主地震发生的震级不同,造成地震的原因不同,也不可能所有的地震甚至同一震级的地震有一个共同的时间范围来判断以后发生的是不是余震。一般说如果主地震的震级很强,那么余震持续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几十年以后也是可能的。
实践中使用的判断方法就是看这个地区的地震水平是否回复到了主地震发生之前的水平。在地震带,人所感受不到的小规模的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形成一个地震背景。一次大地震发生之后,余震发生的频率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当地震的发生频率与这个地区没有发生大地震之前的发生频率相当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认为那次大地震完全结束了,那么再以后的地震大约就算不到前面那次大地震的头上了,就不再使用余震的称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