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精气都是中医理论里的,元气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阴气(精、血、津、淑)与阳气(卫气、宗气、营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阴气主物质,阳气主功能,阴阳二气相互转化,《辞海》:“元气,亦称‘原气’,指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现代医学所称人本新陈代谢。
元气具体到现代医学的概念,可细化为思维反应正常,睡眠好,能吃能喝消化好,能跑能跳心不慌,不咳不喘气顺畅,气色良好声音亮。
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在中医学中,“精气”有三种不同的概念:
(1)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粹部分
(2)泛指人体中一切有用的成分。既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后天水谷之精等。
(3)专指肾中所藏之精,即肾精。
以上三种概念中,凡无形之精气都是气当中的一部分,如宇宙中气的精粹部分和人体中有用的无形成分,都包括于气的整体之中,而以后者与中医学的关系更密切。凡有形之精,与气都可以互相转化,即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又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即所谓“精气互化”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优、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
然而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家以泻其火则愈矣。经曰;劳者温之,秋,损者温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今立治始得之证。。
都说元气满满,精气神足!那到底什么是元气?田大夫讲得浅显易懂
通俗点说,元气为先天之气,称之为气;精气为后天之气,称之为精,人有三宝——精、气、神。用现代西医来解释精气神,大致相当于机体免疫力、抵抗力,当人抵抗力下降,显得疲惫的时候,用中医来解释就是虚,至于什么虚,就不外乎精气了。
过量的饮酒、吸烟,作息制度不规范,以及房事过频等等都可以伤到人体的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