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 不止两种 , 大眼鲷、 黄吻姬鲷 学名
笛鲷科 Lutjanidae 姬鲷属(紫鱼属) Pristipomoides 鱼类
下图为 黄吻姬鲷 Pristipomoides multidens(纹面紫鱼) ,俗称 多牙紫鱼
体呈长纺锤形;标准体长约为体高之3.0-3.1倍。两眼间隔平扁。眼前方无沟槽。下颌突出於上颌;上颌骨末端延伸至眼前缘的下方;上颌骨无鳞。上下颌骨具带状齿,外列齿扩大,前方数齿呈犬齿状;锄骨具三角形齿带且其後方无突出部;腭骨亦具齿带。体被中小型栉鳞,背鳍及臀鳍上均裸露无鳞;侧线完全且平直,侧线鳞数48-52。背鳍硬软鳍条间无深刻;背鳍与臀鳍最末之软条皆延长而较前方鳍条长;胸鳍长约等於头长;尾鳍深叉。体紫红色,头背有不规则之黄褐色横纹(若为纵纹则是P. typus),无小暗蓝点散布,吻至颊部另具二条黄蓝色纵带。背鳍及胸鳍淡黄色;尾鳍黄绿至黄褐色;腹鳍及臀鳍色淡。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西起红海、阿拉伯海及非洲东岸,东至萨摩亚,北至日本南部,南迄澳洲。主要栖息於近海水深约40~245公尺岩石底或孤岛斜坡之海域。聚集成小群游动。主要以底栖鱼类、甲壳类,腹足类及尾索动物等为食。
另一种
大眼鲷科 Priacanthidae 大眼鲷属 Priacanthus 鱼类(具体哪种不知)
体略高,侧扁,呈长卵圆形。眼特大,瞳孔大半位于体中线下方。吻短。口裂大,近乎垂直;下颌突出,颌骨、锄骨和腭骨均具齿。前鳃骨后缘及下缘具锯齿并具有一枚后向之长强棘。体背侧呈鲜红色,腹侧则为银白色。其明显特征为前鳃盖骨后下方及鳃盖骨后方有一硬棘突出,且背鳍、腹鳍及臀鳍上散布著一些鲜黄色斑点,尾鳍截形,上下略突。
白天栖息在珊瑚礁下的洞穴,身上偶会出现斑驳的暗纹。夜间则成群到水层中间觅食,以较大型的浮游生物如蟹的幼苗、小鱼或是头足类为食。此时体色大多有银色条纹。
其他鱼类
须鲷科 (羊鱼科) Mullidae 鱼类 (具体哪种不知)
下图为 红点副绯鲤 Parupeneus heptacanthus ,俗称 红点海鲱鲤
体呈鲜红色,背部较浓,腹侧较淡。第一背鳍第五硬棘下方的侧线下,有一如鳞片大小的朱红色小斑点。尾鳍深分叉,背鳍两个。背鳍硬棘共8枚、软条共9枚;臀鳍硬棘1枚、软条7枚。侧线鳞片数25至30枚。体长可达36厘米。
多发现在岩石海岸的石砾底水域,偶出现在沙泥质海域。大于多独自活动,小鱼则三五成群。肉食性,以底栖动物为食。美味的食用鱼,适合红烧、煮汤或煎食。另外也可当作观赏鱼。
石首鱼科 Sciaenidae 白姑鱼属 Argyrosomus 鱼类
下图为 白姑鱼 Argyrosomus argentatus ,俗称 白米子、白姑子、白梅、沙卫口、鳂仔鱼、臭嘴划、红口、白眼鱼、白花鱼
第一种是白姑鱼,拉丁学名:Argyr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 1782),为石首鱼科白姑鱼属的一种鱼类。俗名:白米鱼、鰃仔鱼、白梅、白姑子、白口鱼、沙卫口。白姑鱼口前位,斜形。上颌外行与下颌内行牙较大。无须。颏部有3对小孔。鳃孔大。头体蒙栉鳞,背,臀鳍有一行鳞鞘。二背鳍间有一深凹。第二臀鳍棘约等于眼径。胸鳍侧位。腹鳍胸位。尾鳍短楔状。背侧淡灰,下侧银白。第一背鳍黄灰。后背鳍有一白纵纹,偶鳍淡黄,尾鳍灰黄。为中下层海鱼。生殖期聚群向近岸洄游,是无毒、经济型食用鱼。
第二种是大眼鲷,Priacanthus tayenus(Richardson, 1846),指的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鲈形目,大眼鲷科大眼鲷属的一种鱼类。又称大目鱼,大目莲,潮汕地区俗称红目鲢。体稍延长,侧扁;头中等大;吻颇短;眼大;口大,向上倾斜;下颌稍长于上颌,向前方突出;牙细小,圆锥形;前鳃盖偶角处有一个带锯齿缘的强大棘;体被栉鳞,细小而粗糙,坚固不易脱落;侧线完全;背鳍鳍棘向后逐渐增长;背鳍鳍条部与臀鳍同型;胸鳍短小,腹鳍长大,鳍膜间有黑色斑点;尾鳍上下叶向后呈丝状延长。
做法:清蒸、红烧、酱焖皆可。
那条青色的是铜锣鱼,另一条红色的叫做赤鳟鱼,它们两个都属于海水鱼。
这两种应该是燕鲅鱼和青草鱼吧,应该就是这两种鱼了,没有错了。
第一个白鳞的是黄姑鱼
第二个红鳞的是大眼鲷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