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早就开始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丰富的关于地震前兆的记载。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以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震前地下发声、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古书《隆德县志》上出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现象。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1.地震的宏观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的地声和地光等。
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资料。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小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昧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旦发现异常的自然现象,不要轻易作出马上发生地震的结论,更不要惊慌失措,而应当弄清异常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有关情况,保护好现场,向地震部门或政府报告,让地震部门的专业人员调查核实弄清事情的真相。
2.地震的微观前兆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简称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形变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资料,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
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和贮存一些其它气体,这些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地下流体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3.地震观测台网
要捕捉地震的微观前兆,就必须建立覆盖面积地区的地震观测台网,进行长时间的精密观测。
记录地震的仪器叫地震仪.专门从事地震观测的台站叫地震台或测器台。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现代的地震仪已经采用了最先进的电子技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甚至还有专门的海底地震仪和深井(钻孔)地震仪。相当一部分地震台站现在已经不需配备专人进行观测,就能自动记录地震信号,通过电缆或无线电波将信号自动传送到接收中心,再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处理这叫做遥测地震台网,、包括四川省在内,我国许多地区都已建立了现代化的遥测地震台网。此外,还有地电、地磁、重力、地形变、地下流体等地震前兆观测台站。
解放前,旧中国只有一个地震台、三个地震工作人员,地震事业极为落后。解放后,新中国的地震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57年.四川省第一个地震台——成都地震台,在成都西郊建立。1966年邢台地震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我国的地震事业加快发展步伐,1971年成立了国家地震局(现中国地震局)经过近三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地震观测台网已具规模,目前,我国已建立了I000多个现代化的地震台(含地方地震台),地震观测技术广泛应用了电子、无线电传输和数字化等高新技术。
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
与此相应的温度、气压、温度的变化,会使人体感到不适。
1503年1月9日,江苏松江地震,有震前“有风如火”的记载。
1668年9月2日,山东莒县地震,有震前“酷暑方挥汗”、“日色正赤如血”的记载。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地震,有“未震之前数日,四面天边,变黄如火焰,睛空干燥,人均感觉焦灼干燥”的记载。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地震,震前“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见露”。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之前,虽已是严冬季节,天气却特别暖和,有时能听到雷声;个别阴坡没有冻土,长青草,有的地方还发现蝴蝶和昆虫。1月31日出现高温低压,从2月2日起气温连续上升,气压急剧下降,到2月4日,日平均气温出现顶峰,比常年高8度。另外,2月3日上午3时至10时,震区气温突然上升,形成一个以海城为中心的急剧升温区,两个小时内海城增温12度,而离海城较远的大连市增温2度。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9级地震,“震前几小时风尘大作,风向紊乱,上下乱窜”。1966年2月5日,云南东川发生6.5级地震的前三日连续有霾,震前一日霾的浓度最大。1971年3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6.3级地震前几天,雾气腾腾,灰尘满天。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震前不久,星空突然昏黑,地上伸手不见五指,大震过去后,很快又亮了起来。
大震前的各种大气异常现象,近年来有很多报导,可以说,临震大气物理现象都不是孤立的,但由于地震前兆现象和气象本身的自然现象容易混淆,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
震前,有时天气大旱,但井水(地下水)却猛涨,甚至溢出地表。在多雨的季节里,井水本应逐渐上升,但却猛降,甚至干涸。有的地方,本没有水源,却有大量水从地下涌出等等。产生的原因是因地震孕育过程中,地应力不断增强,尤其在震中区附近,因地应力的作用;地壳活动随之加强。压性区水位会逐渐抬升;张性区在张应力作用下,水位会逐渐下降。尤其是地壳局部区域在地应力作用下遭受破坏,发生变形或加速位移,以及由岩层破坏而引起上下层间水的贯通,都会使水位产生急剧的升降运动,这就是利用地下水预报地震的依据。
地震后,由于地震是空中的粉尘数量大增,加上地磁地壳中金属矿物的加热影响使地面水份快速蒸发,也就是说在地震发生前应该有一段闷热的天气,而地震发生后地面和地下能量大面积释放加速了天空水气的饱和度,地震后,出现很多的裂缝,地球内部的热量大量的释放出来,同时使得地面温度升高,蒸发加强,并且使得地下的一些水汽沿着裂缝进入空气中,同时巨大的能量使这部分水气上升速度和高度大增而进入高空低温区域(同样的原理大型森林火灾也最终会以暴雨结束),这样就在地面形成很强的上升气流,空气震动可以引起水蒸气凝结(同样的原理古代有擂鼓求雨的方法),这些水气和粉尘就凝结为水或冰散落下来,所以地震后通常会形成降水。
地震和天气有关.
地震(earthquake)是大地的振动。它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为震源(focus)。振动从震源传出,在地球中传播。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天气和动物的异常反应,都是地震将到来的预兆。如地下水突升突降、翻花、打旋,井水冒泡、变味、发浑,地震前兆还有泉水或河水突然干涸断流;气候出现冷热骤变;动物惊慌不安等异常反应。由于动物感觉器官特别灵敏,被人们称为一部监测地震的“活仪器”。地光、地声的产生,也是地震将到来的预兆。
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
人们经过了多次地震的考验,逐渐积累了观察地震先兆的丰富经验。宁夏《隆德县志》曾把地震前兆归纳?quot ;地震六端":一、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二、池沼之水,风吹成荇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三、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泘汹,此常情;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绕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四、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光异日中,势必地震。五、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六、时置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栗,势必地震 。以上六条,除公认的地声和动物异常未提及之外,对地震前的天气异常、地下水异常、海啸、地光、地震云等等宏观先兆一一作了精辟的概括,其中对地震云的观察描述与最近国外研究的地震云现象基本一致。这些可贵经验,不仅在古代,而且今天仍然可以作为群众性预测预报地震的有效手段,并为我们进一步提示地震之谜,提供了线索。
突发性自然灾害都有一个缓慢孕育、突然暴发、逐渐消退的过程。地震的前兆就是缓慢孕育阶段,虽然没有暴发,人类感觉不到,但是地球内部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这时一些动植物和地下水因距离地球内部近或者比较灵敏,已经获得了信息,能够做出一些异常反应。逐渐消退的过程也就是主震后的余震了。
“地震前兆”和地质、震级、震源深度有一定关系,如果一次强地震前发生了N次人类无法察觉,有些动物能察觉的小地震,这些动物就会有行为异常的表现,你就看到了“地震前兆”。其实已经地震了
如果第一次就是强地震,那就没有“地震前兆”。
现在科学家弄不清楚那个前兆规律,还有政策方面的原因,都异口同声的否认地震可预测。更不用说前兆了。
但是自然界是个整体。必然与前兆有联系。这就是发生的原因。但是现在没方法确定这个规律。属于自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