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世界公民意识,它所显示的,在一些世界性事件中,公民个体已不仅仅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属性,而是以所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为休戚相关的"公民共同体",是将公民责任与道义放在全球化的背景当中去的普世伦理。199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一群"无国界医生",这群年轻的医生要求自己,必须在一昼夜之内开动前往世界上任何危机地区,而不顾当地政府是否许可。他们成为世界公民的一个标杆。 我们欣慰于香港社会这种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为祖国内地还没能出现一些像李嘉诚、成龙那样积极伸出援手的人而感到遗憾。祖国内地企业家富如李嘉诚、演艺明星贵如成龙的,不在少数,每年的富豪榜也引人眼球,然而直到现在,没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香港传媒也在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救援宣传中,广大市民也在积极募捐,然而内地的一些公共传媒却疏于动员,公众似乎也表现得漠不关心。 中华民族并不缺乏一种推已及人以及普渡世人的传统情怀,但这种情怀并没有与全球化时代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有机结合。首先,我们的教育没有承担起确立国民世界公民意识的责任,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美国的大学就提出了培养大学生世界公民的教育目标。另外,我们的社会文化的生态,政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也没有更多地赋予国民放眼世界的襟怀。 世界公民的培养,实质是一种现代的生存理念的培育,它着眼于"世界公民人格"的养成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养成,表现为一种普世但非同质的价值理想。与此同时,它更需要一种必要的制度安排和实践规范,比如宪章、规则、目标、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