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趣?首先是因为有个性。在写法上,这本书与一般美学教材有点不同。大家都知道,除了少数例外,如今的大学教材基本上是东抄西袭、七拼八凑而成的,老生常谈、刻板僵化是这类教材的基本特点。至于群体撰写的教材,这种情况更为严重。为什么会是这样?依我看,大学教材一般而言是为了提供本学科的基本知识,知识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好称教材,所以只管把古往今来的重要的、结论性的东西汇集过来,分门别类,直接编入,至于那些学者得出结论的困惑、探索、思考、体验、论证的过程,只能全部忽略。结论到底是怎么来的,教材不管,学生不知。对于尚未入门的学生,对结论性知识加以死记硬背,是对待教材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所获取的知识,有人称之为“套装知识”。学了教材,好像了解了很多,乃至于显得博学得很,对于本学科最新的知识也无所不知,然而,这些只是套装知识而已,不可能纳入自己的心灵、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怀特海说,大学教育成功的标志是,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性的细节全部忘记,只剩下原理性的东西。换言之,把金子扔掉,把点金术留下。然而,怀特海的这句话要得以成立,其前提是教材和教师必须提供原理性的东西,必须提供点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