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一篇文章,见下:
论佛教与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
曾琦云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创于古印度,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思想界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婆罗门教是印度的古代宗教,也是现在流传印度的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在公元前一千五百年至一千年左右,是吠陀神话的时期,属于多神崇拜。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原来的印度土着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朱木那河、恒河流域推进。改变了原有的印度社会结构,创造了最初的奴隶制国家。这在历史上称为后吠陀时代或梵书、奥义书时代。婆罗门教便形成于这一时代。到了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印度社会的经济发展促成了社会的分化,也产生了一大批自由思想家,佛教与耆那教的创始人便属于其中。对固有宗教传统,即婆罗门教加以怀疑以至抨击的这股思潮统称为沙门思潮。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二世纪是佛教与耆那教广泛传播的孔雀王朝时代,婆罗门教相应衰落下去,但却不绝如缕。公元前一世纪起逐步复兴,并在四世纪时的笈多王朝完成自身改造,演变为印度教。婆罗门教的思想渊源于《吠陀》里面的朴素的自然崇拜及精灵崇拜思想,后来除了四种吠陀本集,婆罗门教在传播过程中还不断产生新的有关祭祀起源、目的、方法以及诠释吠
陀颂赞、咒语等意义的文集。依其产生的历史年代,它们大致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及其他非天启的经典。佛教产生之前,长期以来,婆罗门教把不平等的种姓制度从宗教意义上予以合法化,宣扬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纲领。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婆罗门教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看待历史文化,某种文化的产生必有其社会基础和对过去一切文化的继承关系。恩格斯
说:“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三第181页)否定只是在抛弃旧事物过时的东西的同时,又保留其中的积极因素,生长出新事物,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列宁曾经说“无产阶级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列宁《青年团的任务》)佛教文化的哲学思想也是如此,对于影响如此久远的婆罗门教思想,佛教是在批判的
基础上加以继承和发展的。从佛教所提出的契理契机的布教思想来看,佛教也必须立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得以弘扬和发展。因此,佛教思想有很多东西都是从婆罗门教那里继承和发展而来的。例如:轮回的说法是婆罗门教早就存在的世界观。佛教虽然否定梵的创世说,但并非否定了梵的存在,并对梵的概念有新的解释。佛教“空有说”也是从婆罗门教的“无有说”发展而来的,吠陀仙人哲学家揭开印度哲学史序页的“摩耶”幻论和“无、有、非无、非有”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原理,佛教哲学家把它们全盘接收过来,并使之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为了说明真谛和俗谛的关系,佛教借用了婆罗门教否定加否定和肯定否定的思辨模式。佛教的十二因缘,特别是它的前三个范畴——无明、行、识,可以在吠陀经中找到它们的原始形态。佛教宇宙论所说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实际上就是吠陀经中的天、地、空三界的发展。吠陀经称三界为三有,佛教也照样把三界叫做三有。佛经中常见的天龙八部和其他一些鬼神早在佛陀出世之前就已活跃在吠陀经所说的三界里。本文即从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渊源关系来分析和探讨印度哲学的某些本质特征。
一、“无常”、“无我”与“轮回”
“无常”与“无我”是早期佛教对世间现象性质的一种判断,这是佛教最初作为批判婆罗门教核心思想关于“梵”和“我”的思想的依据。婆罗门教在高唱多神教之泛神论,信仰梨俱吠陀中诸神之同时,又在泛神论的基础上认定了一个至上神,并认定为宇宙万有的本源。最初系以“生主”为至上神,次代之以“梵”,至奥义书时代以“我”为宇宙生成之原理。后又主张轮回转生,由事火等法以期生天。“梵”和“我”的理论,认为在世间一切事物中最高本体是“梵”和“我”,亦称“大我”。
“梵”和“我”是恒常不变的,并且主宰这个世界。“梵”是最有力者,与个人本体的“阿特曼”(我)被视为同一,从而形成众所周知的“梵我一如说”。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这种理论,提出了“诸行五常,诸法无我,涅 寂静”的观点,也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 寂静是说涅 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 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然而,既然“无常”与“无我”,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产生的?现实中的我又是怎么来的?为了解释世界和生命生成的原因,佛教在批判“梵”和“我”思想的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婆罗门教“幻有”和“轮
释迦佛未下生人间之前,印度就有轮回的思想存在了,当时就有九十多种思想,也有很多修行人,能够入定,看到轮回现在的存在,但是他们只知道有轮回,却不知道轮回的成因是什么,后来释迦佛出世,最后于菩提树下成佛,为了度化他们,便借助于他们的思想来度化他们,解说轮回之成因,为其说法,只要凡夫修禅定,亦可在定中观见轮回之现象。
释尊出家前,就学习婆罗门教的种种经典。这些经典不是说他们错误。而是他们不能解决更好层次的问题。如简单的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等等。
就像你是最优秀的中学生,你说中学学的东西错误了么?
没有!
但当你思考更深的时候,就需要念大学,而不是停留在大学。
历代佛出家前,往往是学习婆罗门经典,而且是学的最好的。但当面临婆罗门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去成佛来解决。
比如释迦摩尼佛在雪山修行七年。雪山又冷,食物又少。你要是没有婆罗门教的四禅八定的禅定功夫,去是必死的。
总结起来。就是婆罗门教有很多好的,对的东西。
但他无法解决如何出离六道轮回,如何究竟涅槃(从罗汉到佛)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