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兵器名,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是战争中常用兵器。长柄,有刃,用以刺敌。
盾,古人称“干”,与戈同为古代战争用具,故有“干戈相见”等词。后来还称作“牌”、“彭排”等。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到唐代时,盾改称“彭排”。宋代时正式称“牌”。明清两代沿袭宋习,称牌而不再称盾。
矛和盾的作用:矛是用来进攻的利器,盾是用来防御的工具;为了进攻更有利,把矛做的越来越锐利,而为了防护更有效,把盾设计制作的更坚固牢靠。这就是一对攻防对抗现象,转换为语言和现实中的“矛盾”。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成语名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成语发音:yǐzǐzhīmáo,gōngzǐzhīdùn 成语释义: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
成语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成语示例: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矛
百度百科-盾 (防御武器)
矛(máo),兵器名,是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进攻性武器。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长柄,有刃,用以刺敌。始于周代,或周代以前,来历亦甚悠久,惟当时战术未精,各种兵刃使用之法,亦极简单,非若后之武术,以繁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