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秦时期,系统地注释书出现之前,就存在一种诠释,即在一种典籍中偶或出现的对另一种典籍的字、词、句、篇章的解释。例如,《国语·周语下》叔向对《诗·吴天有成命》的解说。这种解说既讲题旨、解句意,又兼释字义。其中对语言文字说明的方式是后来的经师子夏“发明章句”①的滥搞。而其中对思想义理解释的方式,则为后来的思想家进行文义阐释提供了范本。例如,孟子解释乐章《激招》、《角招》中的“畜君”为“好君也”,即是对叔向的思想义理解释方式的继承。
系统的注释书的出现,大概始自子夏对于儒家经典的注释。先秦时期,也有对儒家以外诸子著作的注释。
你说的应该是子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