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身边小事 从而引发的哲理 作文

2025-04-04 05:54: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件小事

一天,语文课上我讲到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随口问学生:“你们还知道《水浒》中的哪些人物?”一石激起千层浪,班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讲起了及时雨宋江,有的说起了豹子头林冲——仔细听来,他们各个讲得头头是道,竟比我要求掌握的课文还熟。我好奇的问他们是从哪里知道的,有的说是听大人说的,有的说是看书知道的,更令我吃惊的是有的竟怯生生的说是从“水浒卡”上知道的。我不禁想起最近令我头痛不已的事来: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班上的许多学生收集起了“水浒卡”。有的午饭不好好吃,只是啃几口干脆面,为的是得到里面的“水浒卡”,更有甚者在课堂上传看,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开始,我采取了没收的办法,后来发现,没收一张,他就会再找两张、三张,我不愿再为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费神了,于是下了死命令,一经发现收集的,就给予纪律处分。

现在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命令”太过武断,何不变通一下,说不定会得到奇效。于是我当堂撤销原有的“命令”,鼓励大家将手头上的“水浒卡”捐献出来,集几套我们班的“镇班之宝”。不出我所料,很快几套画面和内容精彩分呈的水浒卡便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同学们传阅着,欣赏着,评论着——从他们熠熠的眼神中,我分明读出了那久别的享受知识后的欢娱。

我不失时机的提出了第二个要求:每位同学选一位自己喜欢的英雄,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小小的《水浒卡》就不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了。于是,他们把目光又投到了《水浒》原著、电视剧等身上。经过课下一段时间的精心准备,“故事会”如期举行,在会上同学们那夹杂着精彩表演的绘声绘色的解说,简直令我惊讶不已。

水到渠成,开完了“故事会”我班有举行了“学英雄,赞英雄”的主题班会。我与同学们一起分析了水浒英雄阶级的局限性,身上的优缺点,又从水浒英雄谈到了志愿军战士,又谈到了当代抗洪英雄。讨论了学什么样的英雄,怎样学英雄,以及学英雄的现实意义等。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受益匪浅。

后来,我又给学生开了一堂文学欣赏课,以《水浒》为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分析人物形象,如探讨林冲的性格是怎样从软弱可欺转为刚烈火爆的;电视剧中“林冲之死”的处理,为何比原著的“苟且偷生”要好等。从此,班里逐渐掀起了一股“水浒热”“英雄热”“名著热”。

从一张小小的“水浒卡”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深深的感到学校中实际上没有小事,处处时时都渗透着教育。从此我也重视起那些“小事”来,更注意起处理问题的方法。如每次公益劳动后,我都让同学们“夸夸自己”,描述一下自己在劳动中的心情及表现。这样就给了那些平时学习不好但能劳动积极的同学以展示自己的舞台,而劳动不积极的会感到惭愧,在以后的劳动中也会踊跃起来。

这就是“一件小事”给我的启发,也愿大家都能从点滴的小事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一件小事

  或许这真的只是一件小事,但却是许多这样的小事把我的生命串成珍珠。
  我是在福建近浙江的一个小镇度过我的初中生活的。连接小镇和我家的有两条路:一条是阔阔的石子路,从山岗浙闽交界处经过村口,路上可见“硿硿硿”的公交车缓慢的驶近,缓慢地远去,还有另一种车,绿色车身,三个轮子,车子驶在道路上会发出“扑扑扑”极有节奏的响声,俗称“扑扑子”;另一条则是山里曲折蜿蜒时窄时宽的山路。
  从村子到小镇坐公交车需要一块五毛,坐“扑扑子”则会便宜些,一块钱。更多的时候,我和我的伙伴们则在那条一路树林,田地,间或有茶园点缀的山路上奔走,从家到小镇,从小镇到家。
  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一周的学习生活又告结束了。一起回家的几个女生先后跑来告诉我,这星期并不打算回去。收拾完衣物和书本,我独自上路。
  山路是不敢走的,路上虽有人家,人家与人家之间却多是一段长长的荒凉的小道,我未敢前行。
  十一月的天暗得迅速,我在路上加紧步子。出镇的这段路上有高高低低的人家房,我走得轻松,没多会儿,大半路已在身后。承上启下的是一座短短的石板桥,水泥砌成的桥栏杆上落满尘土。过桥后的路两旁,除了远远近近的山影只是树,还有一两处卧在道旁的坟墓。我缩紧身子,似乎听到全身的毛都在颤抖。过往的车子这时候也没有了,只有书包在背上,鞋子擦着石子发出的啪啪刷刷声,一下接着一下。我硬着头皮咬着牙,眼睛再不敢斜视,一边又在心里暗暗数着数,估摸自己已经走了多少路……
  突然,一阵沙沙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越来越近,最后越过我到了前面。我抬头,是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子,他回转身,面容模糊声音却温和:“孩子,你这是要去哪?”
  我绷着的神经这时开始松下,我一指前方:“龟岭,我外婆家在那!”
  男子轻轻扬起嘴角,笑得很温暖:“我也是要去那做祷告,我带你一程要不?”
  我看向他自行车的后座,有人同行当然要比独自面对这黑仄仄的夜好。我点了点头。
  男子推了几步车子。我提了袋子坐上去,一只手轻轻抓着他的衣摆。镇上到村里的路都是上坡路,且遍洒李子大小的小石子,男子骑得有点费劲,我过意不去,说:“要不我袋子放座位上,我下来吧。”
  男子连说不用不用,夹着微微的喘气声。
  为了转移我的不安,男子主动和我聊起关于做礼拜还有村里的事情,我懂的地方偶尔也回应一下。似乎很快,路就到了尽头,村子在望,各家的灯火也相继亮起。
  近家门时,我跃下身子,我依然不知道怎么称呼他,只是感激的朝他笑:“麻烦您了。”小舅妈这时候也出现在门口,赶紧跑过来:“麻烦你了,麻烦你了。”男子依旧很温和的笑:“没关系没关系。”然后向我摆了摆手,朝礼拜堂的方向骑去。
  我至今不知道那个男子的面容和年龄,但我揪着他衣服下摆时的感觉依旧清晰,那是一种同类的温暖与信任。
  这世界上,总有一种帮助与信任,不需要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