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群雄并起,袁绍以四世三公的名义号召天下英雄,而曹操以曹嵩之子的名义聚揽英雄,但是有一人,和这两个人都截然不同,没有这么显赫的家族背景,但是却有一个无人能够匹敌的先发优势。这便是刘备,刘备被汉献帝册封为刘皇叔,在正统性上无人能和刘备相比,果然刘备无论是在南征北战之中,还是在定都成都之后,都一直是以正统自居。然而在刘备刚刚起来的时候,却也是一介平民,并且被四方诸侯打的狗血淋头,最后迫不得已逃到了荆州地界,寄居在刘表的门下。
在那里,他深感自己人才梯度建设不足的问题,四处遍访名士,相比大家都听过一句话,水镜先生司马徽曾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可是我们也知道,刘备后来可是两人都得了,却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病死白帝城,统一大业始终未完成,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在笔者看来,最大的原因,可能是诸葛亮和庞统的能力和名声其实是名不副实的,可能过度夸大了此两人的才华。
毕竟《三国演义》只是演义,过于拔高了这两个人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据史料记载,当时刘备拜访司马徽,请求他出山相助,他却连连推辞,说道自己一介儒生,不能治理国家,同时又说了句,“当今天下,唯卧龙和凤雏是识时务者之人,方能担此大任。”显然司马徽可是没有说过“得卧龙凤雏一人可得天下的”话语,这只是罗贯中老师的自由发挥而已。那么,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和庞统的个人才华到底怎么样。
庞统,是司马徽的弟子,在他20多岁的时候司马徽逢人就说,庞统当为荆州头号有才华的人,然而这真的是夸大了庞统的才华,毕竟作为老师,都有过度夸奖自己学生的嫌疑,司马徽也如此。当年庞统原本是在东吴那里去“郡功曹”,却认为自己才华过人,亲自去见孙权,最后也没得到重用,最后在刘备这里做了一个耒阳县令,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最后的结果居然是“县不治,免官”。意思很明显,庞统连一个县都治理不好,谈何治理天下。
后来他借助于人脉被刘备任命为中郎将,陪同刘备入川,然而他入川之后所献出的谋略实在是平淡无奇。上策为奇袭成都,杀掉刘璋,但是大家要知道,当时刘璋可是公认的汉皇后裔,刘备是刘皇叔,如果两个人自相残杀,相比刘备一向以仁义自居的名声将会顷刻间灰飞烟灭,以后还如何令天下百姓心服,因此这招实在是烂的很。而下策居然是直接撤回荆州,以后再谋划长远,要知道,从荆州出兵到四川,路途遥远,耗费的人力物力极大,无功而返,难道是一流谋臣的所作所为吗。最后在攻城的时候,还中流矢而亡,时年36岁,他的毕生业绩不过如此,不值一提。
而诸葛亮,坦白来说,比庞统各方面肯定是要好很多的,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说道,“三国演义近乎妖化诸葛亮。”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详细说道诸葛亮虽然也算一流谋臣,但是却比尊王攘夷的管仲和治理大汉天下的萧何差许多,而这也从刘备安排的职务上可见一斑。当年刘备是以诸葛亮为内政大臣,法正为首席谋士,一切谋略其实是出于法正,诸葛亮在政治方面才华横溢,但是在军事方面却是不及法正的,最后诸葛亮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其实也说明了这点。
笔者认为,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和庞统其实并非三国演义中渲染的那么厉害,当时的东吴和曹魏集团中也存在着众多的类似于诸葛亮和庞统一样的人才,刘备作为一个外来军事集团,征服了四川,但是却并未治理好四川,蜀中人心并未对刘备集团有多大的好感,本来在地盘、经济发达程度、人口等方面弱于曹魏和东吴,再加上刘备一直高喊挥师北上,还于旧都,对蜀中人才未能有效利用,最后统一大业未能成功便是意料之中了。
因为大小王拆开了,就可以被炸弹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