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水动态监测点布设的基本原则
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的形式和监测点的位置主要取决于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为阐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服务的动态监测工作,其主要任务在于查明区域内地下水动态的成因类型和动态特征的变化规律。因此,监测点一般应布置成监测线形式。主要的监测线应穿过地下水不同动态成因类型的地段,沿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布置。对不同成因类型的动态区、不同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区,均应有动态监测点控制。
为地下水水量、水质计算与资源管理服务的动态监测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为建立计算模型、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和参数选择提供所需动态资料。鉴于目前地下水数值模型已在地下水水量、水质评价与管理工作中广泛使用,为满足建模的需要,动态监测点应布置成网状形式,以求能全面控制区内地下水流场及水质变化。对流场中的地下分水岭、汇水槽谷、开采水位降落漏斗中心、计算区的边界、不同水文地质参数分区及已发生和可能发生有害的环境地质作用点,均应有动态监测点控制。
二、地下水动态监测点的类型
地下水动态监测点除水井、钻孔外,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地下水天然及人工水点(如泉水、岩溶地下暗河出口、落水洞、矿山坑道及地下工程排水点等)。对于与地下水有关的地表水体、各种污染源或排污口以及有害环境地质作用点,亦可作为监测点。
三、对地下水动态监测频次和时间的要求
对于不同监测项目,监测频率、次数和时间的具体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总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即要求按规定监测频率、次数和时间监测所获得的地下水动态资料,应能最逼真地反映出年内地下水动态的变化规律。具体的观测频次和时间已在有关水文地质勘查和地下水动态观测规范中有明确的规定。但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便于分析不同动态要素(即监测项目)间的相互关系、为了满足分析计算工作对动态的要求,各种动态要素(如水位、水井流量、溶质浓度)的监测时间最好是同步的(但监测频、次可以不同)。
四、定期分析动态监测资料
一般要求每个水文年和每5年或10年一次系统分析地下水动态的年内及年际间的变化规律,包括各种动态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变化形态及变化幅度、变化周期与趋势性,并通过不同动态要素动态特征的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
五、确定区内地下水的成因类型
根据所获得的各种动态监测资料,考虑各种动态影响因素(如水文、气象、人工开采或补给等)的作用,便可正确地确定出区内的地下水动态成因类型,并分析地下水动态和区域地下水埋藏条件,水质、水量形成条件及有害环境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
六、建立地下水动态资料的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