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中,惟有刘邦和朱元璋算的上是白手起家,从最底层的老百姓做起,一步一步的“爬”上皇帝宝座的。汉高祖刘邦本是沛县的一个地痞无赖,职位不过一个泗水亭长,而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就更惨一些,一个放牛娃出生,后来还出家当了和尚。
这两位帝王夺取天下的过程不得不说十分的励志,但他们登上帝位之后,却对以前的功臣大开杀戒——刘邦对异姓王举起了屠刀,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楚王韩信等都陆续被杀。而朱元璋就更狠一些,创造出了骇人听闻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功勋旧臣屠戮殆尽,如蓝玉、李善长、冯胜、傅友德等都牵连被杀,不得善终。
明太祖朱元璋像
历史上像刘邦和朱元璋这样杀功臣的帝王不少,但也有不少帝王能善待开国功臣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刘邦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非得除之而后快呢?
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刘邦朱元璋这两位帝王不同于其他开国帝王的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草根”出身了。而帮助他们取得天下的也主要是他们的草根“小伙伴”了。
樊哙以前只是卖狗肉的屠户,周勃则是丧事上的吹鼓手,萧何是县里管人事的功曹,曹参是管监狱的小吏。这些人从小就认识刘邦,可以说是“看着刘邦长大的”。而朱元璋的小伙伴们的出身还要更差一点,如徐达、汤和等都是农民出身,土里刨食。但就是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民,为刘邦和朱元璋打下了江山。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
秦末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一呼,拉开了平民野心家争夺权利宝座的序幕。而从陈胜自立为陈王,一直以来,由贵族垄断的王侯宝座,也开始有了平民百姓的身影。此后的刘邦成功了,朱元璋也成功了。但是,他们的出身卑贱,几乎毫无背景势力,他们屁股下的龙椅并不稳固。
不同于晋阳起兵的大隋唐国公李渊,本就是陇西贵族,而且还是隋文帝的外甥,身份尊贵。也不同于“黄袍加身”的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手握重兵。这些出身高贵、背景深厚的开国帝王们,他们所依靠的不仅有为他们出身入死的功臣,他们的背后还有他们的整个皇室家族和外戚家族。这些帝王,经过之前几代的经营,根基深厚,各种势力已经趋于稳定。所以,功臣集团对皇室的威胁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大。
凌烟阁功臣图
而草根出身的刘邦和朱元璋,需要考虑的事情则要更多。
自己家族和妻族都没什么可依仗的,能打下江山全靠着这些出身入死的能臣猛将。随着新王朝的建立,与旧王朝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复存在。而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了,那就是皇室家族和功臣集团之间的矛盾,而此时,皇室家族还在发展初期,并不强大(所以,朱元璋大肆分封子侄为诸侯王,拱卫皇室)。而强大的功臣集团,根本没有其他势力能够制衡它,这已经成为了王朝一个大的隐患。
从前是兄弟,今日为君臣。这些功臣曾经都是“创业者”,突然之间成为了一姓之家臣?角色的转变,功臣们怕是一时难以适应,居功自傲者恐不在少数。陈胜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未必不是身边这些开国功臣的座右铭。
同样都是苦出身,凭什么皇帝不能是“我”?
二、帝王老来总多疑
凡疑虑之心,人皆有之。适度的疑虑是绝对的好事,聪明的人干的事。历来的开国之君都可以算得上是非常聪明的人了。往往那些伟大的帝王也常常是疑心很重的人。
人变老之后,人的疑心的确会变重。从生理上说,随着年纪变大,人的思维能力变慢,而视力、听力、体力等都大不如前,不自觉地就会形成“我不行了”的心理暗示,产生自我怀疑。而能力越强的人,年老疑心病越重,因为对自我怀疑更强,心理落差更大。
朱元璋剧照
而由于自己的各项感官能力的下降,又极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尤其对刚刚建立新王朝的帝王来说,常常会怀疑来自其他势力的威胁,产生恐慌。
疑心病最重最出名的应该是魏武帝曹操了。而朱元璋应该也是疑心重的帝王之一。随着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离世,朱元璋就更加的孤独,更加的没有安全感了。皇孙朱允炆仁弱年少,朱元璋怎么会不为他担心,担心这些手握重兵,深谙权谋之术的功臣们对这个皇孙,对这个新建立的王朝产生其他的心思。所以,这些掌兵掌权的功臣们,都成为了朱元璋怀疑的对象,都成为了他眼中的危险分子。
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上天似乎十分的懂得阴阳互补。性格强势的帝王,常常生出一些仁弱的儿子来。秦始皇的公子扶苏、汉高帝刘邦的儿子刘盈、汉武帝的儿子刘据、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朱标,性格上与他们的父亲迥然有别。对这些宽厚仁慈的“帝二代”,他们的父亲则要为他们将来的事情忧虑不已。
一般来说,开国之初的文官武将们,久经沙场,见惯了征战杀伐的大场面,也养成了他们自身强悍的性格和脾气。弱主配悍将,自古以来都没有好的下场。所以,刘邦和朱元璋这些做父母的自然得提前为下一代做准备,早早的帮助后代解除威胁。
朱元璋为太子拔“棘刺”
明太子朱标见朱元璋杀戮功臣太多,曾劝朱元璋:“陛下杀人太滥,恐怕会伤和气。”朱元璋于是丢一根棘杖在地,要朱标把棘杖拿起来。朱标看着棘杖刺多,不敢下手。朱元璋说:“你怕刺不敢拿,我替你把这些刺拔掉,然后再交给你,不是更好吗?”这件事且不论其真伪,但朱元璋的诛杀功臣,恐怕确实有为太子扫除障碍的成分。
马皇后和太子朱标还在世的时候,朱元璋的杀戮还有所节制。随着朱标的离世,望着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开始了他近乎疯狂的“拔刺”行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所受牵连诛杀之人就有四五万之众,开国功臣死了十之八九,所幸免的也不过是些毫无威胁的将死之人。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的确,老皇帝为了新皇帝能够顺利继位,坐稳江山,早就提前开始谋划,把难做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提前解决。就如同现在的父母,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受自己曾经受过的苦,什么困难都帮孩子先解决,唯恐考虑不周。如果换做常人,未必就不会成为第二个朱元璋。
朱棣剧照
可是朱元璋千算万算,算不到最伤人的那根“棘刺”居然是自己的儿子。
飞鸟尽良弓藏,江山打下来之后,这些有功之臣便是开国功臣,手掌军政大权,有的行为恶劣,不顾及皇帝颜面或者胡作非为,容易受到皇帝忌惮。为了江山长治久安,自然要杀
因为他们疑心太重了,多年极为残酷的斗争环境,很容易造成他们对他人的猜忌心。
因为刘邦和朱元璋都是疑心很重的人,他们认为这些功臣功高盖主,不好掌控。
开国皇帝为保证自己身后国家的统序传承,所以要把潜在的威胁全部,最大限度的解决掉,所以不管是骄兵悍将,还是权臣巫师。都要杀个鸡犬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