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主要还是适应校园集体,培养学习习惯为主,作业本身没什么难度。如果一年级学习就跟不上,就要认真评估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分析潜能优势和缺陷短板,结合孩子实际情况进行帮扶,唤起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后面就会追上来。
第一 端正心态,正视孩子的学习水平差异,扬长补短进行帮扶。
我国义务教育体制下,一年级的孩子都在6-7岁。虽说一开始上学,同一个老师按统一大纲授课,每个孩子的学习内容和时间都是相同的,看起来大家都是在“同一条起步线”了,但每个孩子早期成长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教育方式及就读的幼儿园教学水平不同等多方面的差异,在遗传、环境及后期的外力共同作用下,会使相同年龄儿童的生理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处在不同的水平状态,本身的“起点”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个体认知水平差异的,总有一些孩子心智发育迟缓些,一些与有关学习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理解等能力、知觉转换能力等偏弱,必然会有一些“起跑缓慢”的跟不上。
清楚这个原因后,家长放平心态,日常多鼓励发挥孩子的优点,不要再给孩子新增心理压力,针对性的帮扶即可,多在作业外下功夫。孩子“翻身”还要有个过程,一般到3-4年级才可能暂露头角,有的要到5-6年级才能彰显本色,甚至到初中后才显示出后劲。
第二 激发学习兴趣,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对学习开始感兴趣,学习就会主动,学习效果也好,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这期间,也要求家长帮扶的过程中,充分肯定孩子的努力,并及时进行鼓励和奖励,充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高,逐步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家长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打击孩子的自信、破坏孩子的兴趣,比如忽视、嘲讽孩子等,也不能对作业直接给出答案,要多引导孩子思考,支持孩子自己选择学习的难道和进度,慢慢过渡到帮助孩子从遵从学习兴趣,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的探索精神,逐步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及目标等,后面自然就会按部就班,一步一级台阶赶上来。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焦虑很大程度上来自和“别人家孩子”的比较。尤其对于成绩不好的孩子,如果只是拿他的学业成绩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会受到很大打击,拿他的短板和别人的长项进行比较,这对孩子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改变思路,由横向比较变为纵向比较。父母不妨试着改变一下思路,不要总是拿孩子的学业成绩和其他同学进行横向比较,而是让孩子和自己的以往成绩进行比较,如果这一次考试成绩比上一次有进步,就值得表扬和鼓励。我儿子上初中后的一段时间,数学成绩一直不理想,让他对自己能否学好数学产生了怀疑和不自信。有一次期末考试数学又没考好,他有点儿沮丧,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仍然没达到理想成绩。我看到了孩子这段时间在学习态度上的进步和付出的努力,就对他说:“你期中考试数学考了多少分?这次成绩和期中比是不是有进步了?”在我的提醒下,儿子想起自己这次的数学成绩比期中提高了十几分呢。孩子重拾了信心,后来的数学成绩也有了新的突破。
接纳孩子,发现他的优点并给予鼓励。成绩不好的孩子本身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在学校难以在学业上得到肯定,找不到存在感和价值感,如果回到家后,父母还满是嫌弃地数落他,或是通过各种方式提醒他“你是个成绩不好的差生”,可想而知,孩子心里会是多么难受和绝望。这种心境不利于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动力,只会让他更讨厌学习。
父母如果能对孩子多一些接纳,努力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鼓励,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比如有的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运动能力很好,父母如能创造机会让孩子将运动方面的天赋特长展现出来,并及时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孩子就有可能以此为突破口找到自信,甚至激发他在学习上的兴趣和斗志。
坚定内心,不要轻易受外界环境影响。不少父母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听到其他父母说起给孩子报了什么课外班,心里就难免开始焦虑:我是不是也该给孩子报个课外班了?我家孩子成绩不好,是不是因为课外没有补习呢……我并非一概否定课外补习,但父母不应轻易受到环境影响盲目跟风,要在充分了解自家孩子情况的前提下,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首先,不要着急,理性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跟不上,是孩子不喜欢周围的环境,和同学相处不好,还是没有认真学习,理清这些问题很关键,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一碗水端平,老师对学生的不公平对待是产生厌学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有没有和同学有过冲突,或者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被打扰,课堂能否听清老师的授课内容,家长可以通过阅读一些心理学的书,从细微的表现上找一些原因。
不要着急,孩子现在还小,有些东西得慢慢教他,要耐心引导,放学后陪孩子做作业和辅导孩子的课堂知识,慢慢孩子领悟了学习就跟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