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刘启
汉景帝刘启是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母亲是窦氏,生他时父亲还在做代王。原来他不是长子,但父亲的四个儿子相继病死之后,他便成了长子。在父亲文帝即位之后将他立为太子。到公元前157年,文帝病死,当时三十二岁的刘启登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景帝。
平定藩王,加强中央集权
刘邦在基本上灭掉异姓王后,封了很多同姓王,但这些同姓王逐渐成了地方上的割据势力,他们有行政权、司法权,所属的官吏也是自己任命,基本是一个独立王国。等到汉文帝的时候,不断有谋反的同姓王出现,直接威胁到了中央的政权。刘邦原来想让这些同姓王来保护中央地区的愿望也落空了。大臣中如贾谊、晁错等人都极力主张将这些同姓王除掉,以免后患。但文帝没有采取措施,将这项任务留给了儿子汉景帝。景帝用了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同姓王们的封地。
汉景帝在即位后,先提拔晁错做内史,然后又升到御史大夫,为三公之一,是当时的重臣。晁错经过分析,告诉景帝要特别提防最强大的吴王刘濞。刘濞是刘邦的侄子,刘邦封他做吴王之后不久就后悔了,但已经分封又不好立即撤掉。刘濞到达吴后便开始准备以后攫取皇位。他的儿子进京时和当时做太子的景帝抢道,结果被景帝的车误伤,最后因伤重而死,这使刘濞一直记恨在心,等景帝正式即位后,刘濞已经暗中准备了四十来年,他私自铸钱,又煮盐贩卖,为了积蓄力量,他还招纳逃犯,谋反之心越来越显露出来。所以,晁错极力主张景帝削夺各王的封地,即历史上说的"削藩"。
景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决定先削夺吴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见朝廷开始动手,不愿束手就擒,联合各地诸侯王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为"七国之乱"。
和晁错有恩怨的另一个大臣袁盎趁机劝说景帝杀掉晁错,以保国家安全,平息叛乱。景帝最后牺牲了晁错,然后派兵平叛。但他招降吴王刘濞的诏书却没有起什么作用,刘濞笑道:"我现在已经是东方的皇帝了,谁还有资格对我下诏书?"景帝对错杀晁错悔恨不已,赶忙调派周亚夫等将领领兵平叛。周亚夫采用截断叛军的粮道然后坚守不出的战略,最终击溃了叛军,仅用三个月便将叛乱彻底平定。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景帝趁机将王国的权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王国的官吏数量。以后,王国的诸侯王就成了只享受当地租税的贵族阶层,不再有行政权和司法特权。大乱而大治,经过七国之乱,诸侯王的割据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继续休养生息政策
景帝继承了父亲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赋税很轻,刑法也不重,汉朝的国力继续得到增强。
为了使百姓都能有地可种,以提高农民生活,景帝及时地调配了人口和土地。他改变了当时不准百姓迁移的政策,允许百姓从土地少的地区迁移到土地多的地区,一能开发土地资源,二也能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为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景帝还下令将田租减掉一半,也就是将十五税一降到了三十税一。为了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景帝也很节省,在位时他极少兴建宫殿楼阁。
再一个惠民措施是减轻刑罚。在文帝时开始了古代残酷的肉刑制度改革,将古代的奴隶制五刑制(即墨刑-在额头上刻字涂墨,劓刑-割鼻子,刖刑-砍脚,宫刑-毁坏生殖器,大辟-死刑)向封建五刑制(笞、杖、徒、流、死)转变。文帝时将肉刑改成了笞刑,但打的次数很多,如劓刑改为笞三百,应当断左脚的改为笞五百。这本来是为了废除肉刑,但次数太多又出现了经常打死人的现象,不符合原来体恤百姓的初衷。所以,景帝又逐渐减少了次数,同时规定了刑具--竹板的长短、宽窄,竹节也要削平,中途也不准换人。这样使文帝开始的刑制改革终于完善了。对于官员的审案断罪,景帝也经常训导要宽容,不准随意错判人的罪名。
对于思想,景帝也不再严厉禁止其他学派的发展。当时的西汉初期,朝廷流行的黄老学派,即以黄帝和老子命名的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景帝在提倡黄老的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这为后来董仲舒学说的发展以及被汉武帝的重视采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除了内政的成绩以外,外交方面景帝主要是继续和匈奴和亲的政策,对匈奴进行安抚。对于匈奴的小股骚扰,景帝也没有大规模地反攻,而是以大局为重,注重的是积极的防御。同时在匈奴的边界地区设立关市,和匈奴贸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骚扰。
景帝的安定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使汉朝的经济日趋繁荣,和秦朝相比,国泰民安显示了文帝和景帝的突出政绩,所以后人称之为"文景之治"。
刘彻(前156—前87),西汉皇帝,史称汉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刘彻是汉景帝子,初封胶东王,后立为太子。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武帝承文景之治而即位,为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元朔二年(前127),武帝下推恩令。随后,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严惩仕于诸侯王的犯罪官吏,严禁朝臣外附诸侯王,限制诸侯王结党营私。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元鼎五年(前112),汉武帝借口列侯所献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夺爵106人。诸侯王、列侯的势力日益衰落。为了加强皇权,武帝于北军置八校尉,又设期门、羽林军。他在裁抑丞相职权的同时,提拔许多贤良文学或上书言事的士人,让他们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又把京畿七郡之外的郡国划分为13州部,每州派部刺史一人,按六条问事,考察吏治。此外,还任用一批酷吏,打击各地的不法豪强,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武帝即位不久,就着手准备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元朔二年,卫青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置朔方郡、五原郡,并从内地移民10万到那里定居。元狩二年(前121)春,霍去病获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攻至祁连山。汉政府在河西地区,先后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匈奴经过汉军几次打击,被迫远徙漠北,此后再无力进行严重骚扰。为了对匈奴发动攻势,汉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常联系。对闽越、东瓯和南越的少数族政权,武帝利用其内部矛盾,分别加以征服,置于汉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与此同时,又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汉武帝还派兵从海陆两道攻入朝鲜,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
由于对边境各族用兵,使得国家长期积累的财富趋于枯竭,许多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武帝除了卖武功爵和募民入粟入奴婢拜官以增加收入外,又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经济统制措施,并法定货币官铸,府库岁入因而大大充实。他颁布算缗、告缗令,以打击积货逐利的商贾。武帝又着力治理黄河,使其几十年不再为患。由于武帝的重视,各地的水利事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关中地区的漕渠、龙首渠、六辅渠和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对促进农业生产都起了重要作用。
在思想文化领域,武帝独尊儒术而罢黜百家。中国皇帝有年号,始于武帝。他还立太学、置博士弟子,令州郡举茂才、孝廉,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儒生充任各级官吏。但他真正重用和依靠的大臣,却多是熟习儒术而又深谙刑法的人。他因为幻想长生不死,又尊礼方士,迷信鬼神。武帝晚年,各地频繁发生农民起义,征和二年(前91)巫蛊事件引起戾太子的武装叛乱,与政府军在长安城内混战多日,死者数万人。次年,远征匈奴的军队又几乎全军覆没。这一系列打击,使年老的武帝深悔自己过去劳民伤财。当桑弘羊建议募民屯田轮台时,他下诏拒绝,表示不再扰劳天下。后元二年(前87)武帝病死。
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