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洞桥古踪难觅
从贵阳海关大楼附近到博爱路北口之间,有一条名为六洞桥街的小巷。如果要问街名的由来,老贵阳人都会告诉你:因为这里原有石桥六座(洞),街以桥名,所以叫六洞桥街。可是如果再深入地问:在不足200米的河段上何以要修建6座桥呢?恐怕说得清的人就不多了。
原来,六洞桥位于贯城河下游,经原贵阳市第一中学附近的水关汇入南明河。直到清朝,贯城河还是水流清澈,鱼翔浅底,莺歌柳浪,风光宜人的天然河道。在今都司路的都司桥至六洞桥一线,环境空旷,今邮电大楼和朝阳桥之间,沿南明河岸有10多米高的小山坡,山上树木葱茏,山下水平如镜,是贵阳老城的中心区。都司街、药王街、大马槽巷、双土地巷等都集中在附近,人烟稠密,交通繁忙。不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河道两岸往来,有都司桥和汇灵桥已经足够,有什么必要每隔30 米就建一座桥呢?而且,为什么不是4 座,也不是5座,而偏偏是6座桥呢?原来,中国民俗和宗教里,“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数字,《易经》中将其称为“老阴”之数。由于谐音的关系,民间对阴爻的“六位”和“禄位”、“六六大顺”、“六丁兴旺”等产生联想,佛教也有“六如”、“六宗”等概念,因此以“六”为单位的事物比比皆是。比如杭州西湖上,有苏东坡主持建造的六座桥,“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说的就是这六座桥。再说,古时人们修造桥梁,并不一定是为了实用,无须通过规划和论证,从“修来世”的目的出发,把修桥铺路作为善举,当时是极普遍的行为。贯城河下游是佛道两教寺庙十分密集的地段,在这里修建桥梁,容易被“神佛”和群众了解,前人兴,后人跟,修的桥自然就多了。
六洞桥在(康熙)《贵州通志》上有一个统称:“月殿虹桥”,(道光)《贵阳府志》记载:“六洞桥原名‘月殿虹屯’,有桥六。” “屯”,是聚集在一起的意思,两志都没有记载每座桥各自的名称。
解放后,因为整修河道、城市建设等因,六洞桥中4座被拆除,保留下来的两座改为钢筋混凝土桥。如今,两桥也淹没在四周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中,谁也不会注意到这里曾有很多桥的往事。
贯珠桥桥名辩析
在大十字锦江鲜花大酒店对面的贯城河西岸,原有一条连接市西路和市府路的小巷,名为“贯珠巷”。现在这条小巷已经不存在了。它的原址变成了一个开有很多小商铺街边广场。河道也隐藏在厚厚的混凝土盖板之下。贯珠巷也是因为这里原有“贯珠桥”而得名的。
贯珠桥是一座石拱桥。解放初期,在它旁边还有一座小型钢梁木板桥面的小桥,很有些微缩欧洲桥梁的风味,也被统称为贯珠桥,“文化大革命”期间,根据“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思想,市革委将贯城河建成简易防空设施时,两桥均被拆除。
解放前,这一带商铺云集,而且著名的大兴寺也在这里,所以贯珠桥对方便群众往来有很重要的作用。关于桥的传说,主要有两种,一是苗族同胞的传说,认为这座桥主要供挂朝珠的官员过往,所以叫贯珠桥。汉族人民则有另一说法:清光绪年间,三牌坊发生火灾,大火烧到今中华南路北段的一座桥边。如果大火越过桥继续向西漫延,那么整商业繁华区和贵阳府官邸都将付之一炬。知府带人来参加救火,未能阻挡火势,只好求助于神灵,仍不见效。知府想,火再烧下去,自己罪责难逃,情急之下,摘下朝珠投入火中,向上天祝祷:“火若不灭,我便投火殉职!”说来也怪,大火果然逐渐减弱,最终熄灭了。市民为了纪念此事,把桥改名为“贯珠桥”。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子虚乌有的。“贯珠”的原始意思,是把宝珠串联成一串,文人常用它来形容歌声和乐音的美妙动听。古书《礼乐记》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坠),曲如折,……累累乎端如贯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难想象:当年,贯城河还是一条水量充足的清水河,月阑人静之时,水流冲击桥墩和两岸石罅,峥峥淙淙,如歌如诉,所谓“蕉石鸣琴”的感受,怎能不油然而生?这才是贯珠桥名称的真正来源啊!
亲情之桥——万年桥
岁月像过滤的筛网,筛去记忆中的泥土,留下了闪光的金子。我早已欣赏过赵州桥的古朴苍老,领略过长江大桥的矫健雄伟。然而,我却总是时时惦记着家乡古城那座小桥,记着我童年梦幻的小桥。一到放假,缕缕牵挂总是促使我去寻找那温馨甜蜜的童年回忆。
那是一座拥有高龄的石拱桥,横跨在低吟浅唱的新安江上。水美,江美,桥也美,桥上那青石板路被行人的足履磨得珠圆玉润了。
大桥给我有趣的童年染上了瑰丽的色彩。然而,转学、搬家、升高中及住校,旋转的生活车轮带走了我的童年和无邪。当我再次走向大桥时,愉悦平静的感情湖水,不免泛起点点惆怅的涟漪。
听,桥下传来鸣琴一般淙淙的水声。它,就是太平桥,一座饱含我童年与亲情的桥。
友情之桥——万年桥
窗外雨潇潇,把思绪浸润得葳蕤多姿。冬已去,春光一缕送来温馨一片,故乡的桥连着难忘的友情。
还记得那座古韵悠悠的小桥么?我记得,我们记得,我们这一群嘻嘻哈哈的小孩、一伙年少天真的伙伴、一群朝夕相处的同窗记得。我们曾同行,带着真诚,怀着希冀,揣着梦想,走过风雨中的古桥,走过艳阳下的古桥。
几丛青苔,几棵小草,抑或是几粒小螺,悠然展示着小桥的殷实和安宁。走过前人屐履磨润得青石板路,足音空跫,当是现实与历史相互碰撞的回声······
古桥的学名叫万年桥,我称她友情之桥。它曾陪伴我们走过幼稚,走过童真,走向靓丽的花季。
古老的徽州文化造就了你,座座嶙峋的牌坊托举着你,细细柔柔的炊烟笼罩着你,双双深情的明眸挂念着你。啊!亲情之桥——友情之桥,纯洁的色彩,矫健而有不失优雅的身姿,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缕春风,一抹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