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事情入木三分,读书看懂内涵,这并非难事,只不过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以。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我认为,多读书。不是有“读史使人明智”一说吗?所以,读书绝对是一个好方法,试想,当你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时,你就可以在面对一个问题时,产生不同于以前的想法,我想这就是一个进步,只要你能坚持,多看有用的书,你就可以做到。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我觉得还应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多用大脑去想一想,而不是仅仅人云亦云。还有,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敢于面对大家质疑的目光,这是非常重要的。
思想要深邃的话,你就要不停的自我反思了,多总结经验,多多吸取别人的教训,还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
认识自己才能的性质与限度
从事学术的过程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前面实际上也已涉及到这个问题,在此我想进一步谈谈如何认识自己才能的性质与限度。人在素质、潜能方面是有差别的,而且差别不易改变,同为文化人、同为学者、同样具有很好的研究能力和写作才能,他们之间却仍有巨大和微妙的差别,由此形成一些大的层次,一个人可以在这一层次内尽量努力,达到这一层次的最高处,但却还是很难、甚至不可能越过这一层次而达到更高的层次,而另一个人可能稍加努力就能进入这一在上的层次。当然,无论是在那种层次,努力和尽分的精神又是同样伟大和相通的,因为这种精神,我们就不能全然以人们外在的成就、以人们所达到的来衡量一个人。
人又是相当容易迷失自己的,甚至可以说,我们寻找自己的道路,或者说自我成长的道路充满着很多偶然性,有时看起来只是因为碰到了某一本书,或者遇到了某一个人才有今天,我们甚至也不知道我所处的今天这种状况是不是我所能达到的最好状况,而可能只知道它基本上让我满意或不满意而已。人也是非常受他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影响的,所以我们不能不谨慎选择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最好不要匆忙地全身心地立即投入某一件事情,自己才能的性质有时很不容易认识,打个比方,一个作家可能写散文和写小说都写得不错,但还是写散文写得更好,甚至只能是写某一种类型、某一种风格的散文写得最好。但是,现在的人们似乎对人的身体素质和能力的差别极其注意和推崇,对人的才智与精神的差别却不甚了了。
好好地认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我想,这就是我的使命、我的任务。我最重要的使命还是思想,一定要集中精力思考—重要的还不是表达,不是文字风格,而是一定要集中思考和分析实质性问题,界定和澄清概念。二十世纪主要是一个集体行动的世纪,已经积累了足够多需要个人思考、解释和反省的东西,我想,我们也许能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稳定,学者能从容积累和建设现代学术的世纪。
一般来说,一个人追求什么,最后大致都会得到什么,虽然程度不同、满足不一,所以,对于学者的名声,我大致也是丘吉尔对于勋章的那种态度,也就是从不追求,从不拒绝,但也从不炫耀,我甚至宁愿它来得晚一些。一切自然而然,宠辱不惊。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颗恒星,凡升起的都是太阳,那么我希望我的太阳缓缓地升起。我需要极其专注于思想学术本身,而不是注意它的一切附带结果或装饰物。无论如何,极其专注—这确实是把一件事做好的关键条件,不管你做什么事,这就意味着除这件事之外的许多事,你都要不在乎。统统不在乎。这包括不要计较功利和名声,一计较就必然要浪费你的时间,你的才能,影响你本可达到的高度。
在生活中形成健全人格。人生须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书”,一本是“无字书”。这“无字书”就是波澜壮阔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现实并对其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认识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写作中完善做人品质。写日记是培养我们学会做人的良好途径,魏书生曾将写日记称为“道德长跑”。我要求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用日记的形式把自己每日里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比如用日记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软弱与坚强、自卑和自信、幼稚与成熟。用日记记录下我们对生活的诠释: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同时将每天坚持写日记作为锻炼毅力、陶冶灵魂、磨炼思想、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在坚持写作的过程中,我们的情感不断丰富,思想逐渐深刻。
这个是,应该算是慢慢来的吧。如果这么一说就能变成这样的人,那每个人都会是伟大的人了
所以这不能着急
不过,方法是有
不知道你喜不喜欢看一些哲学书
我推荐你看一些比如说《对自己好一点>>,《人性的弱点》《成功的哲学》之类的书,也可以看看周国平《一个父亲的札记》我觉得这些写的从人性和社会上,如何做个成功和有内涵的人,这些看完之后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的
不过还是一句话,慢慢来
多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哲学方面的书籍,在读书的同时做读书笔记、把自己思考的东西记下来;另外经常读一些散文、少接触明星粉丝之类的花边文章,思想就会慢慢地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