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十三年 (649)五月,唐太宗溘然长逝。弥留之际曾特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至含风殿,嘱咐他们:“朕今悉以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所知,善辅导之。”又对太子李治说: “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其实,早在一年之前,太宗就把自己所说的一切都写在 《帝范》里,并颁赐给李治。其根本的用意在于使 “仁政”理想得到继续与弘扬,而弘扬“仁政”的目的则在于 “永保社稷”,国祚绵延不绝。 太子李治即位之后,立即宣布 “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辅佐之下,继续推行贞观晚年一度中断过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 “贞观之治”所体现的“仁政”原则。永徽初年,股肱大臣政见一致,政局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同时推行以诗赋取士的政策,扩大进士科的人选;颁布 《唐律疏议》,完善了贞观法制;平定西突厥的判乱,维护了唐王朝的统一。这一切都说明了李治在继承“贞观之治”的已有成果的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成果,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在社会、法律及军事方面的成果,都比贞观时期有所拓展,所以后世史家称之为 “水徽之治”,或与 “贞观之治”相提并论。如唐睿宗景云年间,一位名叫韩琬的官员即上疏对此有所描绘: “贞观、永徽之间,农不劝而耕者众,法不施而犯者寡,俗不偷薄,器不行窳,史贪者士耻同列,忠正清白者比肩而立;罚虽轻而不犯,赏虽薄而不劝;位尊不倔,家富不奢;学校不励而勤,道佛不惩而戒。” 这虽然有些夸大和溢美的地方,但大体上还是符合史实的。“永徽之治”与 “贞观之治”相连,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李治及其“良佐”保持贞观政策稳定性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无疑又说明了 《帝范》这份政治遗嘱的现实影响。事实上,李治基本上是按照 《帝范》所提出的要求去做的,在他统治30 余年的时间里,承太宗之勋业,把 “贞观之治”继续推向前进,成为有道的守成之君,没有辜负太宗的遗愿与嘱托。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李治也奠定了自己在历史上应有的地位。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