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人逃逸怎么认定和处理

2025-02-25 13:28:2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如下情形界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对有以上肇事后逃逸行为的交通事故当事人,在肇事逃逸之后,如果能够主动到交管部门或其他公安部门投案并如实交待犯罪事实,且等待接受处理的,根据中国刑法的有关规定仍然可以认定是交通肇事逃逸后自首。

回答2:

你回旅馆没有开车吧?还有你回去拿证件和对方司机说了么?
一般肇事逃逸分两种,第一种是无意识的驶离现场,就是说你不知道发生事故,或者为了救治伤者驶离现场。本意并没有说为了逃避处罚。这种情况交警一般写驶离现场,保险公司也通常不认为属于肇事逃逸。第二种就是为了逃避处罚,明知发生事故仍然驾车或者弃车逃离现场。这种交警和保险公司都认为属于肇事逃逸,保险公司是不承担该事故的赔偿责任的。

你说的这个情况我觉得你还是找交警好好说说,因为他在认定书上的表述对于你后续理赔非常关键。最好找找人,你明白吧???

回答3:

刑事类
判刑的时候认定逃逸,主要逃避法律制裁,你能证明你只是回去拿证件,而且没有因为逃逸造成什么严重后果(比如伤者来不及治疗),不宜认定肇事逃逸。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普通民事类
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部104号令)》规定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
判断要素大致是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
(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关于逃离的范围有些争议,有人认为仅仅将其限定为逃离“事故现场”,而实践中大多数并不拘泥于“事故现场”,而是与“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一并来考虑的,总之,要看具体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