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花生株距13~17cm为宜。
花生种植方法:
1、选地整地
宜选择地势较为平坦且排水能力强的沙壤土地,忌重茬。除此之外,土壤有机质大于1.0%,土壤的 PH 值要在 6.5~7.5 之间。要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施足基肥,深翻,耙平,压后做成新垄。
2、播种
春季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2℃时,即可播种。在4月底至5月上旬,地膜覆盖栽培可稍提前7~10天。沟内先施种肥,垄距50cm,穴距13~17cm,即12万~15万穴/公顷,每穴播两粒,务必使肥种隔离,均匀覆土,要求地表整齐,土壤细碎。
3、田间管理
苗基本出齐时进行清棵蹲苗,注意不要伤根;在苗期、团棵期、花期进行3次中耕除草。掌握“浅、深、浅”的原则;开花后半个月进行培土,不宜过厚,以3cm为宜。花生是相对耐旱的植物,但是在花针期缺水,就要对花生进行科学并及时的灌溉。
4、病虫害防治
花生病毒病主要由蚜虫、叶蝉、蓟马等传播,亦可经种子传播。病毒病分为矮化病毒病、花叶病毒病和斑驳病毒病。采用无毒或低毒种子,杜绝或减少初侵染源。生长期发现问题及时对症治疗。
扩展资料
种植花生病害防治方法:
1、根腐病
该病在花生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该病主要靠雨水和田间传播。苗期田间积水,地温低或播种过早、过深,均易引发该病 。
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发病初期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全田喷雾。
2、茎腐病
苗期子叶黑褐色,干腐状,后沿叶柄扩展到茎基部成黄褐色水浸状病斑,最后成黑褐色腐烂,后期发病,先在茎基部或主侧枝处生水浸状病斑、黄褐色后为黑褐色,地上部萎蔫枯死 。
防治方法:用50%多菌灵按种子量的0.5%拌种。或在苗期于齐苗后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在开花前再喷一次。每亩用药液75 ~ 100 千克 。
3、叶斑病
褐斑病病斑圆形、暗褐色,较大,病斑外缘有黄色晕圈,后期有灰色霉状物、黑斑病病斑圆形、黑褐色,病斑周围无黄色晕圈,病斑比褐斑病小 。
防止方法: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70公斤倍液15天喷1次,共喷2次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生
例如南方的双粒条播行距为25-35厘米,株距为15-30厘米,单粒条播行距与双粒条播相同,株距为7.5-15厘米;北方的单行垄种行距35-45厘米,株距13-15厘米,双行垄种大行距40-45厘米,小行距25-30厘米,株距15-18厘米。
花生垄作:垄距50cm,穴距13~17cm,即12万~15万穴/公顷,每穴播两粒。地膜覆盖畦作:一畦两行,小行距40cm,穴距13~17cm,每穴两粒。
春季5cm土层地温稳定在12℃时,珍珠豆型花生即可播种,在4月底至5月上旬,地膜覆盖栽培可稍提前7~10天。
中国分布:
我国花生分布范围虽然广泛,但是由于其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适宜的生育期,因此生产布局又相对集中。
2008~2012年种植面积达150万亩的省份有豫、鲁、冀、粤、辽、川、皖、桂、鄂、赣、吉、湘、苏、闽14个,它们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93.5%,总产占全国的96.0%,成为我国花生的主要产地。
其中,南方9个省区的花生年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种植面积总计占全国的35.8%;总产占全国的30.3%。
20CM左右
行株距大小与播种方式有密切关系,但目前一般均采用行距大于株距的种植方式。花生的株距指花生植株株与株之间的距离,即植株间前后距离。
例如南方的双粒条播行距为25-35厘米,株距为15-30厘米,单粒条播行距与双粒条播相同,株距为7.5-15厘米;北方的单行垄种行距35-45厘米,株距13-15厘米,双行垄种大行距40-45厘米,小行距25-30厘米,株距15-18厘米。
而种植方式的选择必须根据品种特性、自然条件、栽培管理水平等因素来确定。
30x30cm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