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病是我国南方茄科蔬菜重要病害之一。植株长到33厘米多高以后才开始发病,首先是顶部叶片萎垂,以后下部叶片凋萎。病株最初白天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如果土壤干燥,气温高,二三天后病株即不再恢复而死亡,叶片色泽稍淡,仍保持绿色,故称青枯病。病茎下端,往往表皮粗糙不平,常发生大而且长短不一的不定根,病茎木质部褐色,用手挤压,有乳白色的黏液渗出,这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本病的病原是一种细菌,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能在土中腐生6~7年。越冬的病菌从菜株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而向上蔓延,破坏植株的输导组织,使茎、叶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突然萎蔫,此病以5月中、下旬至6月发生最重。
防治方法:
①轮作。一般发病地实行3年的轮作,重病地实行4~5年的轮作。水旱轮作效果最好。
②加强栽培管理,发现病株立即拔除深埋,病穴撒施石灰粉。
③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可试用50%苯来特,或50%多菌灵可湿剂粉剂1000倍液,或链霉素200~300单位灌根。每10天1次,连灌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