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缅地块

2025-04-24 06:54:4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3.2.2.1 大地构造背景

西缅地块呈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条状,其北部为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东构造结,西北部与拉萨—波密地块相连,西部以那加—若开—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印度板块相连,东部以实皆弧后盆地东侧的怒江—实皆断裂带与保山—掸泰地块相接,南部则没于安达曼海。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上的密支那—腾冲构造—岩浆岩带为本地块的一部分。西缅地块为中新生代岛弧带(车自成等,2002),总体呈S形,自西向东依次为新生代那加—孟加拉国弧前坳陷,中部为白垩纪—新生代阿拉干岛弧,东部为新生界实皆弧后盆地。西缅地块于中特提斯洋消减后形成。

3.2.2.2 地层发育情况与组成特点

三叠纪之前:前奥陶系—侏罗系片岩及混合岩组成变质基底(如北部腾冲附近的高黎贡群)。泥盆纪—三叠纪盖层发育,主要见于北部腾冲—波密一带;中、晚三叠世,缅甸中央断陷处发育丹巴亚组黑色砂板岩。三叠纪之后:晚侏罗世—中白垩世,我国丁青—八宿以西的地块内发育火山岩,为以钙碱性系列为主的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以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组合(池际尚、莫宣学等,1993);晚白垩世发育卡色群沥青质灰岩。新生代,因东构造结出现,造成北高南低,使得新生界分布自北而南逐渐增大,至缅甸中部几乎实现新生界完全覆盖,沉积厚度很大,尤其是靠近地块西部那加俯冲带前缘的地带,最厚可达15km以上(Betrand et al.,2001);该区古近系发育海相含油浊积层及陆相含煤岩系,其中古新统见砾岩磨拉石沉积,始新统以上地层为基性火山岩及碎屑岩沉积,存在始新统(E1)与上中新统—更新统伊洛瓦底江群不整合接触(王大锐等,2003)。

3.2.2.3 区域组合、环境变化与构造层划分

三叠纪之前主要表现为外来变质岩块,随后出现沉积间断,晚侏罗世以来属于印度大陆边缘活动带,至白垩纪,西侧发育海相的碳酸盐岩层,推测为新特提斯沉积。

古新世发育砾岩磨拉石沉积,说明那加缝合带已经闭合,开始发生陆—陆碰撞。始新世—渐新世地层主要为基性火山岩及河湖三角洲沉积(伊洛瓦底江群)。中新世以来发育基性火山岩及河湖三角洲沉积,表明新生代火山活动强烈且为陆地环境。

根据地层发育特点,划分为三个构造层,即上三叠统以下地层(Pre T3)、上三叠统—古新世(T3—E1)、始新世—上新世(E2—N2)。基岩之上为第四系(Qp—Qh),属现代基性火山岩及河湖三角洲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