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韩信被杀,萧何被囚,为何只有张良得以善终呢?

2025-03-26 09:19:5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汉初三杰就是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三位杰出人才。甚至汉高祖刘邦当着众大臣的面肯定三人的能力,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完全是依赖于张良的运筹帷幄、萧何的后方支持、韩信的攻伐必取。

可惜,这三位为大汉立下不世奇功的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得到意想之内的封赏,而是一个被杀、一个被囚、一个归隐。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这一切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再杰出的人才,也只有在拥有舞台的时候才能施展才华。犹如唱戏,你方唱罢我登台,有人捧的时候才是角。可是当班主不准备开这场戏的时候,你还要坚持站在台上唱,那就是造反,就有被逐出戏班的危险。

汉初三杰也面临同样的局面。楚汉之争时期,刘邦需要他们争霸天下;可是当刘邦取得胜利后,他们也就必须自动谢幕,退出舞台交由后面的人继续表演。

首先是韩信。

韩信是三杰之中最后一个投奔刘邦的,在得到重用后,为刘邦夺取关中,征服了魏、代、赵国、燕、齐诸侯国,多次打败楚君,围困项羽于垓下,最终帮助刘邦在楚汉之争中赢得最终胜利。

按理说韩信在军事上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刘邦应该给予充足的信任。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期,刘邦先后两次夺取韩信的兵权,将部队收归己有。一是在攻破代国之后,刘邦就将俘获之精兵剥夺,补充在荥阳对楚作战的刘邦军队之中;二是刘邦成皋兵败,东渡过黄河,与夏侯婴跑到韩信军中,乘机再次剥夺韩信精兵,然后命令韩信攻打齐国。

项羽死后,天下诸侯全部归附,而此时韩信虽为刘邦部下,但依然执掌着大量部队,刘邦对其是更加不能放心。于是韩信被一步步的剥夺军权,一次次的降爵减封。

公元前197年,就在刘邦外出平定代郡叛乱的时候,被变为淮阴侯的韩信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其次是萧何。

萧何是三杰之中最早跟随刘邦之人,甚至可以说萧何是刘邦的投资人,是大汉帝国的原始股东。

从最早辅佐刘邦起义,到楚汉之争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帮助制定律法,发掘人才,韩信就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

当初论功行赏,萧何被论为首功,封为酂侯,食邑最多。然而就是这样的人才,在刘邦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依然失去信任,不得不自污名节,以求自保。当面对萧何的劝谏时,刘邦一生气,就将萧何下狱了。

之后,虽然将萧何放了出来,继续担任国相,并且以礼相待,但萧何对刘邦是更加恐惧了,对国事也是保持沉默了。


最后是张良。

张良是贵族出身,其祖先出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张良是三杰之中第二跟随刘邦的,与韩信、萧何相比,张良在跟随刘邦之前是经过充分考察的。

投奔刘邦之后的张良,屡次出谋划策。在鸿门宴上,就是张良出谋,让刘邦躲过一劫,才有之后的大汉江山。张与韩信两人,一文一武,可谓珠联璧合。

同样,在刘邦取得天下之后,需要治理天下的人才,而这些争夺天下的人才就会失去作用。张良也很早看出了这一点,就在刘邦定都长安之后,张良就开始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正是由于这种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见识,才让刘邦在大肆清理功臣的时候,让张良辛免于难。


回答2:

只有张良不贪恋权势,早早的就退隐朝堂,云游四海去了,刘邦对张良放心,但对韩信和萧何不放心,所以只有张良得到了善终。

回答3:

因为张良懂得激流而退。当刘邦打下天下之后,张良主动放弃了手中的权力,选择了全身而退,没有对皇权产生威胁,因此,张良能得善终。

回答4:

因为刘邦认为张良是一个实打实的文人,对于自己的皇帝地位是没有威胁的,且张良也希望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