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都成了给人卜筮、占卦,问吉凶了……你这么一问!拒绝回答你!
补充回复“折肱散人”:先秦上古时期,“史”不关乎史,即既不是记载历史的人也不是表示历史著作。而是一种官守,职事,就是官名或人名或一种职司名。“史”跟巫、卜、祝一样,在《左传》、《国语》里常有“巫、史、卜、祝”连在一起说的。许慎的《说文解字》:“史,从右持中,事也”,是说史和事是有一定的联系的。甲骨文里的“史”字,下面是个手形,上面部分现在说法不一,有说是册的,有说不是,另有新解。但是总的说,甲骨文上的“史”,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史。
先秦时期,“史”与贞卜等事有关,国君常常向史官(先秦史官主要是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问些释梦、吉凶的话(具体事见《左传》、《国语》,二者均有,我就不细举了)。这是因为古代人受“天命史观”的影响,常常将政治事务与灾异吉凶联系起来,史官充当的是国君的政治顾问一职。
今天的历史学,我认为是从司马迁作《史记》“成一家之言”,始有别于其他百家(儒、墨、道、法……百家)成一派学说。为什么这么说?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史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需要记载历史的文字;2、需要具备自觉地历史意识,也即是要知道为何要记载历史。这主要是浙江大学仓修良提出的,影响颇深。我认为这一观点还是很科学的。但是这只能说史学源于何处,并不是说史学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就产生了。史学的产生也是个过程,孔子依据鲁国史记作《春秋》之前,各国都有自己的史书。孔子《春秋》可以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完备历史著作。但是我认为史学也不就从孔子产生。孔子作《春秋》,其实就是删定原来的鲁史记,作为自己教育弟子的教材。所以有所谓的“春秋笔法”:属辞比事。他并不是自觉地保存历史事实,甚至有可能为了褒贬历史人物而歪曲历史事实。所以我不认为他能开创历史学。孔子最多只是一个优秀的历史老师而已。司马迁就不同,他是自觉的保存历史事实,这是他比孔子优秀的地方,同时他还有“成一家之言”的豪言,当然他也做到了“成一家之言”的壮举。而《春秋》,不过是儒家一支脉罢了,司马迁《史记》乃史家之祖。司马迁之后,史家一派有班固继承,《汉书》断一代以纪传体为史,随为后世历代官修正史之绳墨规章。当然不可否认另一历史事实,即史学产生之初附于经学的地位。我认为这也是天下独尊儒术造成的,而且儒家有《春秋》在前,史学《史记》附在其后也有它无奈地地方。因为汉代,史学并不发达,才刚刚产生而已。不过后来,史学慢慢脱离经学,甚至到后来,经学不得不以靠史学。特别是“六经皆史”观念的提出。史学地位很显然已经高于经学,史学是经世之学。
传至近代,人们又接受了西方文化观念,有“史学即史料学”一观念影响颇广,但是只是一时的,科学派兴起之后,“史学即史料学”就渐渐在国内衰落下去。历史学成今天之势,主要赖于科学派。
但是我认为历史学,不仅仅是科学。她既有科学的精神与方法,同时又有艺术的躯体与形式。她是独立的“生命体”。有人说她不是科学,而是艺术,这是没抓住历史学的精髓,只看到了她的躯体,外在形式。有人说她是科学,而不是艺术,这是只认识到历史学的内在价值,而忽视里她赖于存在的基础。
历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其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学无用,这没有错。历史学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影响可谓是微乎其微的,所以在特定的环境下说她没用,没错。但是其实往大了说,历史学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人,历史学是为我们每个人服务。从历史中,我们可以,一是,知人“我”之生,二是,知人“我”之死,即是可以让人知道生命的意义或者更准确的说是知道人生的意义。明白此处,从而提高人生的境界,活的才有意义。
其实,楼上的也不能这么说。如果你研究你说的那些占卜问卦的话,你是没办法学好先秦史的。
2009年3月21日按阴历计是己丑年丁卯月乙丑日;
2009年3月22日按阴历计是己丑年丁卯月丙寅日;
具体哪天上坟不晓得,这得找精通的人才行。
不过可以给你个参考史料,商朝关于历代商王的周祭卜辞,也就是说祭祀先王的时候,选的日子一般是和先王死的那个日子的天干地支一样,我记得后来到了子辛(商纣王)那一代,由于先王很多,多到一年基本上都需要在祭祀中度过的时候,一般是看地支相同就可以了。
不过这好象有些废话,因为现在基本上也是这样,在先人忌日那天一般还是会有祭祀活动的。
不过我个人认为哈,遵循古礼来说,一般不要在太岁的时候去祭祀,比如12个地支当中,相邻的、隔了2个的和隔了5个的就算太岁了,【你可以画一个时钟,12个时辰分别对应12地支,相邻的不说了,与之呈90°和180°的也都算太岁。】那些时间段是该有避讳的。
比如是子(鼠)日的忌日,那么在亥(猪)、丑(牛)、卯(兔)、午(马)、酉(鸡)算是太岁,要堪堪避过才好。
当然,现在看来这基本上是毫无道理的,有些迷信哈。不过古代好多都是这么干的。主要看你信不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