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卷的历史题(事例题·第一道选择题)

2024-11-28 20:39:3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太阳的质量 = 1.98892 × 10^30 kg

2.太阳的半径 = 696265 km

3.太阳平均密度 = 1.409 克·cm^-3

4.日地距离:最大值为15 210万千米(地球处于远日点);最小值为14 710万千米(地球处于近日点);平均值为14 960万千米.

5.地球的质量 = 5.9742 × 10^24 kg

6.同步地球卫星轨道半径=3.6×10^7m

太阳表面积 = 6.087×10^12 平方公里

太阳体积 = 1.412×10^18 立方公里

要详细 看课本 郁闷 现在看考点不是看知识点 对物理理解呀万岁 物理常识题很少,一般非常简单 不要在意这个问题 不值得 我的个人意见 参考 不过相信我 没错的 有问题给我写信 我给你物理资料 呵呵 你哪里的 我们江苏最后一年考物理了 努力吧

一、知识地图

二、应考指要
本章高考内容分为《光的反射和折射》和《光的波动性》两部分。前者属几何光学,后者属物理光学,在新大纲中增加了光的偏振这一考点,本讲所占分约为全卷的8%。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是光传播的基本规律,平面镜成像、棱镜色散偏移等光现象是这些基本规律的应用,高考试题多是从分析、确定像的位置、性质、光线的传播方向、观察像或物的范围等方面,通过作光路图、计算等方式来考查学生对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光的波动性》知识单元以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为线索,介绍了近代物理光学的一些初步理论,以及建立这些理论的实验基础和一些重要的物理现象.如光的波动说,干涉现象,衍射现象,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单缝衍射;光的电磁说,电磁波谱;光的波动性的不少实验现象,只是从理论上作了初步的解释,或者就是从实验现象观察的结果,没有严格的推导.例如干涉条纹的间距与光波波长的关系,公式推导课本上已删掉,但仍有这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必须重视有关实验.另一方面要注意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如增透膜、劈尖干涉等.这些应用可以结合实例来考查基本知识,是应用型题、能力型题的出题点。
一、知识地图

二、应考指要
高考对该部分知识每年均有题目出现,其中光电效应、玻尔能级、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的衰变规律及质能方程的命题频率较高,其次物理学史、若干重要的相关物理学理论等,近几年高考中也时有出现.从试题的难度来看,并不大,考查的知识面较广,考查的频率较高,每年都有考题,题型多为选择题和填空题。“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高科技”已成为高考命题的趋向,考查内容中体现时代气息。用新名词包装试题,比如2000年全国卷中出现的“超重元素,双电荷交换反应”、2006年的俄效应等各种趋势会增加。试题越来越重视知识的联系,体现学科的综合性。比如核衰变与动量守恒、放射线与生物、化学的联

回答2:

这个简单,像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他是用阿尔法粒子轰击石蜡的。卢德福证明了原子结构核式模型和发现了质子,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产生了氧的一种同位素—氧17和一个质子. 2 4 He + 7 14 N → 8 17 O + 1 1 n

回答3:

J.J.汤姆逊。英国物理学家,电子的发现者。1856年12月18日生于曼彻斯特,1940年8月30日卒于剑桥.
14岁就读于欧文学院(现维多利亚大学),1876年进入剑桥三一学院。1884年任该院物理学教授并领导卡文迪许实验室。1884年任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915~1920年任主席。1909年任英国科学促进会主席。1897年在研究气体放电现象时,他首次测量了阴极射线的电荷与质量的比值,发现了电子。他通过实验证实,阴极射线是由微粒(后来人们把这种微粒称为电子)组成的,并且与容器内气体的性质和阴极的材料无关。他后又发现电子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获得,如热金属发射,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他关于一切物质中都含有电子的论断。汤姆逊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原子结构模型的人.
1912年通过对某些元素的极隧射线的研究,他指出了同位素的存在。1906年汤姆逊获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

回答4:

怎么感觉3楼的就是研究物理史的呢? 嘿嘿 其实物理考的一般都是些很简单的,你大可不必把这些东西专门来做个东西出来。 你复习的时候看看一些有关内容其实就可以了,比如什么法拉第的电磁理论,麦克斯韦的电磁波呢,这些,其实也不会太复杂,就象你说的汤姆生发现电子,那绝对是书上有的。 你注意下书本就完全可以了,不用费周折专门来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