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续,俗称“火龙秧子”,是世界大豆生产的重要线虫病害,芒要发生于偏冷凉地区。
1 分布与危害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尤其东北地区多年连作大豆的干旱、沙碱老豆区发生普遍严重,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受其危害后,轻者减产20%一30 %,严重的达到70 %一80 %,并且每年都有大面积地块绝产。
2 症状识别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大豆胞囊线( heteroderaglycinesichinohe)寄生所致,大豆胞囊线虫主要危害寄主根系,造成植株地上部分出现症状。大豆在发病初期或发病轻时,表现为叶片缺绿,褪色,逐渐i黄化,严重时植株矮化,整株黄化,瘦弱,逐渐干枯而死,描期发生严重时可造成死苗,严重者:4不开花。大-噎胞囊线虫初侵入根系时,在根表出现褐色斑点,逐渐根?o发育变骚弱,造成根系不发达,根瘤减少,被害根部表皮龟裂,极易受其他真菌或细菌侵害引起腐烂,枢内雌虫成熟后虫体露出根表皮。此时,在根上可见白饱或淡黄色如小米粒大小肉质颗粒,即线虫成熟的雌虫,因此,根表雌虫是此病诊断重要依据。
3 发生规律
大豆胞囊线虫属专性寄生线虫,通过有性繁殖产生后代,以胞囊在土壤中越冬,,卵形成于胞囊或卵囊中,一龄幼虫在卵内发育,蜕皮后成为二龄幼虫,从卵壳和胞囊壳中爬出进入土壤中,寻找植物的根尖侵入根部,内寄生生活;第二次??皮后呈三龄幼虫,虫{体膨大呈戛荚状;第三次蜕皮成四龄幼虫,雌虫体膨大呈瓶状,撑根表皮露出,雄虫变成细长蠕虫状,卷曲于三龄幼虫的??皮虫,雄成虫寄破根表皮芝进入土壤中,寻找雌成虫交尾,此时雌成虫大部分露于根外,以后体壁增厚,虫体变为褐色胞囊,内含200- 600粒卵,成熟的胞囊脱落于土中传播越冬进入下一轮生活史。大豆胞囊线虫的发育速率与温度成正比,如环境条件适应,大豆胞囊线虫完成一个世代仅需25-35天,在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和吉省中北部地区一年发生3代。大豆胞囊线戋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地也可混在种子中扫成为初侵染来源。
4 侵染循环
在栽培植物中除大豆外,重要的寄主有小豆、饭豆、赤小豆,某些菜豆品种和半野生大豆。能侵入而不能在中正常发育成熟的寄主有豌豆、绿豆、蚕豆、某些菜豆、三叶草等作物,野豌豆、车轴草等杂草。线虫对不同寄主的毒力有差别。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灌溉、流水及未经腐熟的肥料。线虫自身活动距离有限,种子中夹杂的胞囊l1阿远距离离传播病害,是病?俸υ?播到新区的主要途径。
5 发病条件
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及危害程度与土壤条件关系很大,通气良好的砂壤土或干旱贫瘠的土壤适于线虫长发育,碱性土壤更适合于线虫的生活和繁殖。土壤的ph小于5时,线虫几乎不能繁殖。ph高的土壤中胞??囊线虫数量远远高于ph低的土壤。土壤中胞囊密度相等时,盐碱土和沙土地区较黑土地1复病重。调查发现同时百克土中有4个胞囊,盐碱土和沙土地区减产50 %上,而黑土地区衷大豆受害不明显。在有线烛的土壤中种植寄主作物后入土壤中线虫数量迅速增加,大豆连作和迎茬种植,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较三年轮作要轻,种一季非寄主作物后,垒线虫数量急磺甜下降。如种植线虫能入而不能在其中正常繁殖的作物,可促进卵的孵化,使生长季节初期土中胞囊量减少》,比休闲或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更有效,这类作物称诱捕作物。种植不同抗性的品种土中胞囊数量消长也不同,研究发现种植感病品种后胞囊数量增加660 %,种高抗材料仅增加5%,种免疫材料则降低18. 50。线虫在―24℃下可长期存活。成虫和散在的卵粒在40℃高温和- 24℃低温下一天内死亡。过于黏重潮g湿的土壤因氧气不足线虫易死亡。凉爽湿润条件下胞囊中的卵可活7-5年。在高湿淹水的,土壤中胞囊很快失去活力。
6 防治措施
此病的防治应采取合理轮作为基础,积极选育和利抗线虫品种,加强病情监测,重点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合理轮作是一种较易推广经济有效的方法。――般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后平均每年胞囊数下降15 % - 25 %,而种大豆则增加1. 5--2.5倍。在黑土轻病区坚持三年以上的轮作即可显著减轻危害。在盐碱土和沙土地区要结合土壤胞囊密度测定实行5 -- 6年以上的轮作。应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抗病品种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可以减轻其危害。
豆类包括大豆、豌豆、蚕豆、豇豆、绿豆、小豆、苫豆等等。按照豆类中营养成分含量可将豆类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豆(又分为黄豆、黑豆和青豆等),含有较高的蛋白质(35%一400%)和脂肪(15%—20%),碳水化合物相对较少(20%一30%);另一类是除大豆以外的其他豆类,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55%一65%),中等含量的蛋白质(20%一30%),少量的脂肪(低于5%)。所有豆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都较好,其中大豆为最好,其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且富含谷类中较为缺乏的赖氨酸。
豆类食物的营养成分
与谷类相比,豆类的种子都含有高得多的蛋白质和脂肪。大豆是植物性食物中唯一能与动物性食物相媲美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能的食物。
豆类食物的营养特点
大豆等豆类食物与其他食物相比,在营养上具有下列的特点:
(1)蛋白质含量高
大豆是植物体的繁殖器官、在生长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高分子营养物质。因此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40%左右,个别品种甚至高达52%。与肉类食物相比,l千克大豆所含蛋白质的数量(按40%含量计)相当于2.3千克瘦猪肉或2千克牛肉所含的蛋白质。大豆在营养上的这一特点使之在膳食结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2)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较高
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氨基酸组成符合人体需要的程度。大豆蛋白质中8种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十分符合人体的需要,因此是一种优良的植物性蛋白,特别是它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其含量比谷类粮食高10倍;所含的苏氨酸比谷类高5倍左右。而赖氨酸是所有谷类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因此如果把大豆制品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不仅可以弥补谷类食物蛋白质的含量不足,而且由于补充了其他谷类食物所不足的氨基酸,从而使混合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有了明显的提高。
如果在小麦粉中添加15%的大豆粉,人体对小麦粉蛋白质的利用率将提高1.8倍,因此大豆是谷类理想的互补食物。其他豆类食物,如绿豆、小豆、豌豆、蚕豆等,其蛋白质的含量也明显高于谷类食物,赖氨酸的含量也比较丰富,所以它们也是谷类的良好互补食物。
(3)无机盐与维生素的含量丰富
大豆和其他豆类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锌等无机盐元素,b族维生素的含量都明显高于大米、面粉和玉米粉等谷类食物。有的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豌豆中硫胺素的含量居各种粮食之冠。大豆和其他豆类虽不合有维生素g,但用大豆或绿豆做成的豆芽,如果生产得法,其维生素c的含量可达20毫克/100克.因此豆芽还是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故经常食用豆制品可补充人体所必需的无视盐元素和维生素,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提高健康水平。
(4)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
与谷类食物相比,大豆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要低得多,仅为25%~30%,而且其中约有一半是人体不能消化吸收的棉籽糖和水苏糖,所以豆制品是糖尿病患者的优良食物。其他豆类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比大豆高得多,为50%一60%,小豆更高些,用小豆和大米(或小米)一起炯饭、煮粥,不仅使饭或粥的营养更加全面,而且会增加芳香扑鼻的小豆香味,增进人们的食欲。小豆蒸煮后呈粉沙性、很适合做豆沙;可用来加工各种糕点食物。
大豆中还含有丰富的大豆卵磷脂、天门冬氨酸、谷氨酸、胆碱、豆固醇等成分,这些物质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对于促进生长发育、增强记忆力、维护正常肝功能、防止动脉硬化和保持旺盛的青春活力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我国宋代医书《延年秘录》就认为“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大豆制品视为健康食物或美容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