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袁世凯是李鸿章的嫡系,东南互保是李鸿章提出来的,袁世凯是赞同的。 其次,袁世凯认为当时的新军是不能与八国联军对抗的。 袁世凯在战后认为:“各营将弁,其朴城勇敢者尚不乏人,然气质半属粗豪,文理亦多暗昧,其于军谋战略,平时既少研究,一旦临戎,往往张皇失措。” 袁世凯也认为:“中国兵制,徒守湘淮成规,间有改习洋操,大抵袭其皮毛,未能得其奥妙。” 八国联军进京之时袁世凯正在当山东总督,远离了主战场,避免了当炮灰;更重要的是袁世凯懂得保存实力的重要性,他对朝廷的军令阳奉阴违,不仅派军赴京一步三停,而且动辄以山东危急为借口拒不出兵,他不但不遵号令对抗洋人,反而大肆镇压义和团,并借此换得山东平安,博得洋人赏识,为其以后收拾晚清残局换得了国际支持。在袁世凯保存了实力的同时,聂士成,董福成部都遭重创,袁世凯从此成为了清廷的首席武官,地位举足轻重。 袁世凯之所以能利用八国联军进京之际扫除竞争对手,保存实力,源于他的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理性的处事方式。袁世凯对于时局的判断异常的准确,他深知朝廷打不过洋人,所以不能趟这趟浑水,既然洋人势力不可卒除,那么维持良好的关系便是关键。那么他就不存在这样的顾虑,即不遵朝廷号令,会丧失朝廷支持?而这正是袁世凯的精明之处,袁世凯知道一旦开战,在直隶的两股新军会遭到重大打击,一旦实力受损,他的小站系就成了朝廷唯一可以倚重的军队,到时朝廷不但不能打击他,还得更为倚重他,不仅不会责备他消极迎战,还会感激他保存了实力,不使朝廷没有可用之兵。事实证明袁世凯赌对了,他既保存了实力,又没有受到处罚,反而更得重视,这是袁世凯一切唯实力的政治原则的一次重大胜利,也奠定了袁世凯日后在清廷的至高地位。
1900年6月16日北京,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义和团正在正阳门放火,几千家商铺和民房毁于一旦,大火“延及城阙,火光烛天,三日不灭”,而慈禧太后,正在紫禁城仪銮殿东暖阁召开了第一次御前会议,包括军机大臣,六部九卿,还有被软禁的光绪皇帝,也都悉数到场。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北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就悄悄的聚在一块,和列强签订条约,不参与京师的斗争,史称东南互保,除去河北山东等地,其他的地方官员,也不进京勤王,完全是一副看热闹的心态。此战最终以慈禧的妥协告终,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清廷对全国各地的势力掌握,大幅度削弱。只有甘军抵抗八国联军,甘军打死日本公使,打死俄国司令。
没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