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开发的思路与意义

2025-03-31 23:13: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李莉万勇泉 陈宇达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摘要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作为中南区地质调查管理机构,承担着中南地区地质调查资料信息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近年来本馆不断创新、探索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开发的思路,集成地质资料数据、提取专题数据、进行数据库建设、数据发布系统开发等技术方法和手段,探索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开发模式,创新地质资料发布的表达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检索手段,改变地质资料的服务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地质资料的服务能力,通过网络发布、窗口接待、电子阅览室等形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关键词 地质资料 服务产品 开发思路

0 引言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者取得的重要信息资源,其作为社会信息的组成部分,已日益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是地质工作主动服务国家经济发展,为规划和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与资源保障的重要体现[1,2]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作为中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机构,受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委托接收、验收、整理和保管中南地区提交的地质调查项目资料,同时开展地质调查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工作。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近年来不断加强地质资料服务产品的集成与开发,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形成了一系列地质资料服务产品;采用到馆、网络、出版、电话、物流等多形式、多方位的服务,将这些产品广泛服务于社会、政府和专业机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近年来,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地质资料服务管理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现有的馆藏地质资料进行分类和按件整理,集成地质资料数据,开发和整合系列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建设电子阅览室,利用信息网络、出版物等发布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全方位地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本文重点介绍集成馆藏地质资料,开发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建设电子阅览室,增加服务渠道,加强网络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及网络技术发布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利用网络服务方式开展地质资料服务,笔者重点阐述在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开发工作上的思路及意义。

1 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开发的思路

首先是对现有的馆藏地质资料进行分类和按件整理,集成地质资料数据,开发和整合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其次通过编辑、出版、公开发行、网络发布和电子阅览室等多形式、多手段发布地质资料服务产品等,提供地质资料全方面的服务。现将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资料馆开发的地质资料服务产品、系统及服务方案分述如下。

1.1 青藏高原实测地层剖面数据库

青藏高原及邻区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大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新疆南部、宁夏西部等行政区范围,地理范围为北纬25°~40°、东经72°~106°,内容包括完成的1:5万、1:25万、1:20万区调报告中的实测剖面信息。数据库分为两个记录表:SCPM(实测剖面记录表)、FCMS(剖面分层描述记录表)及JPG(剖面示意图),数据采用(Access)软件进行录入。收集用于地质资料服务产品开发的青藏高原地区的1:5万、1:20万和1:25万区调报告、剖面信息等地质资料,进行数据资料汇总、分析和综合研究,并开展数据资料的加工处理,利用数据库软件进行数据的采集录入,建立实测剖面数据库。采用OracleSpatial+MapViewer的WebGIS服务架构,实现了青藏高原地层剖面数据的实时发布、动态更新,为用户提供地图查询、浏览和地层剖面数据的检索与查询服务等功能。通过这一系统用户可以十分直观地了解青藏高原已经完成的实测剖面的分布情况,了解每一个实测剖面的地理位置、长度、生产单位、生产日期,观看剖面图和剖面照片,了解每一地层分段的岩石特征、化石种类、岩层厚度、化石照片等。在建立实测剖面数据库的基础之上,编制青藏高原的实测地层剖面的分布图,为专业人员提供服务。

1.2 图形资料管理与服务系统

该系统基于MapGIS地理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基础地理、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资源以及地质灾害等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解析这些地理数据的语义,紧密结合 GIS与DBMS,充分利用DBMS的特性,实现区域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物化遥等数据库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图表信息、元数据,以及各类地质调查与信息化成果资料与元数据的一体化管理。系统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指标:①数据入库与管理。提供对全国中大比例尺地质图空间数据库、重力数据库、磁力数据库、化探数据库、重砂数据库、同位素数据库、矿产地数据库、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的一体化数据管理功能按专业数据库分类进行管理及维护。②数据库检索查询。提供基础地质、矿产资源、物化遥数据、重砂、重力、航磁、同位素、岩石、矿产等数据的检索查询。从地理范围角度,系统提供包括图幅检索、范围检索、元数据检索、行政区检索以及鼠标交互选择检索等多种检索查询方式。从数据库属性角度,系统提供针对不同数据库的属性检索定制功能,允许用户定制需要检索的属性内容。此外,系统提供不同数据库之间属性的综合检索功能,为用户提供不同数据库中不同属性信息的综合提取及制图输出。系统安装在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内部电子阅览室涉密机器中使用,实现地质资料数据的有效管理和服务,用于执行空间数据库所存储原始资料、基础数据、成果资料的图库管理、数据导入、数据查询、数据修改编辑、数据导出、数据转换操作及属性数据迁移和系统日志管理等地质数据的维护管理与服务。

1.3 地质调查资料全文检索系统

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全文检索系统是在Lucene全文检索引擎工具包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并最终实现的。当用户发出查询请求后,系统会根据检索词去搜索索引服务器创建好的索引,检索相关的地质资料。但是,内部的实现过程和检索数据库,是对用户隐藏的。程序后台的索引由系统定期更新,用户没有查看和操作的权限。当用户键入关键词后,点击查询操作,即可在页面上查看检索结果,并且每篇文档根据该关键词的相关度进行排序。可以通过点击页面上相关链接,对整篇文档进行查看和下载操作,同时展示文章摘要的部分内容。除了可以提供全文模糊检索外,还可以就报告题名、撰写人、报告形成时间等文档外部特征进行查询。本系统选择以用户查询关键词为中心提取摘要并动态生成文档摘要,即在用户输入关键词查询后,根据关键词在文档中的位置,提取出前后文字生成摘要,并将关键词标亮。同时系统提供了根据这些字段进行多条件组合检索,即检索出相应字段同时满足条件的数据,这种查询方式适合搜索目的性强的用户进行数据的精确查找。因此本系统为用户提供关键词推荐功能,即当用户输入关键词进行检索时,系统将在网页底端显示出与该关键词相关的词汇,来引导用户完成相关工作。用户查询出自己需要的文档时,本系统支持文档的在线阅读。为了保证文档不被复制粘贴以及良好的用户体验,系统将用户查询的数据以flash的格式进行在线展现。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全文检索系统在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内部电子阅览室电脑上安装运行,更好地为社会用户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1.4 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馆藏地质资料图形检索集

武汉地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馆藏地质资料图形检索集,按照地质资料专业不同的分类、不同比例尺进行编制,专业分类主要有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水工环地质、物化遥地质调查、信息技术与技术方法、综合研究、数字地形图等内容,比例尺主要有1:25万、1:20万、1:5万等,包含资料的档案号、题名、完成单位、形成日期等信息。为方便阅览者快速、直观查询,利用MapGIS软件编制相应比例尺的地质资料索引图。1:25万、1:20万、1:5万等地质资料索引图是按相应比例尺标准图幅接图表编制形成的。将此图集以图片和数据库的形式发布到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网站上,按照地质资料的分类、比例尺大小等信息,能够快速、直观地查询到资料的档案号,大大提高了资料查询的效率。同时将纸介质图集分发到用户手上和存放在阅览室,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大大提高了地质资料的服务水平。

1.5 《中南地区地质调查成果指南》

通过编辑、出版和公开发行《中南地区地质调查成果指南》,及时、准确、简明地向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及地质单位,介绍中南地区地质调查与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该指南按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水工环地质、物化遥地质调查、信息技术与技术方法、综合研究等将成果资料分成了6个大类。每一类按其提交的时间先后顺序编排。每一档成果资料包含成果名称、编著单位、作者、完成时间、汇交单位、汇交时间、档案号、资料形态、密级、主题词、内容简介、审批文件、附图、附件、数据库与软件、其他材料等内容,内容详尽,基本涵盖了成果资料的所有要素。同时,该指南还通过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网站对外发布,使用户通过网站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对中南地区调查成果进行浏览和检索。

1.6 中南馆藏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级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大多开展了案卷级目录数据库的建设,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建设仍然滞后,严重制约了地质资料的深入服务和数据共享。武汉地调中心资料馆在全国率先开展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的建设,并统一规范了地质资料文件目录数据的结构,其内容主要包括:全国统一编码、资料文件编码、原资料文件编码、题名、完成单位、完成人、完成时间、起始经度、起始纬度、终止经度、终止纬度、载体数量、载体单位、载体类型、载体规格、密级、电子文件链接、比例尺、备注等。根据地质资料的分类不同建立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文件级目录数据库中包括了中南地区地质调查工作的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在充分引用或参考已有标准和法规的条件下,根据资料管理实际情况,平衡文件级目录数据完整性、数据采集工作量和数据存储冗余,并与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充分融合,建立中南馆藏地质资料文件级目录数据库。文件级目录数据库安装在本馆电子阅览室设备上,借阅者通过查询、检索该目录,能够准确地查找到每一档每一件地质资料的信息,提高了地质资料服务的质量。

2 意义

地质资料服务产品的开发,将地质资料服务方式从以往传统的、单一的到馆服务,改变成为多途径、多形式的服务模式;从单一的地质资料表达方式,改变为采用数据库、图集、专著专集等多形式。开发的服务产品既向社会公开了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的馆藏资源,又宣传了“地质大调查”所取得的成果。地质资料数据集成、专题数据提取、数据库建设、数据发布系统开发等技术方法和手段,探索地质资料集成与开发模式,创新地质资料发布的表达方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检索手段,改变地质资料的服务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地质资料的服务能力,开展了卓有成效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3]

参考文献

[1]严光生.中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进展情况分析[J].中国矿业,2012,21(1):14~16.

[2]杨齐青.构建地质调查资料成果社会化服务机制探讨:以曹妃甸区域开发地质环境保障调查评价项目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10):36~38.